赵必昌传略
赵必昌,男,生于1928年,汉族,读私塾五年,相当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广纳区苗南乡(现通江县高明新区)人。
建国前,读书务农,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中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1954年调任中共通江县委组织部干事,1960年任县委办公室秘书,兼任县委机关党支部书记,县直属党总支委员,共青团通江县委委员。19“年后任平溪区区长、平溪区革组组长、中共平溪区委书记。1978年秋任通江县文教局局长,党总支书记。1981年3月选为第九届通江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人大机关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办公室全面工作。继后,又选为通江县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务委员会委员。赵必昌在人大工作期间,还兼任了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及办公室主任。1990年退休。
赵必昌到文教局任职之时,正是教育拨乱反正的转折关头,来自党政部门的赵必昌,为了尽快进人角色,他首先用了几个月时间深人部分中小学实地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策略打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抓了七项工作:
(一)向各级党政领导汇报教育上的情况和问题,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二)抓教师的思想工作,调动其教学积极性。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批斗,受处分的教职工进行全面清理,纠正了冤假错案,为他们落实了政策,并收回了部分身体好、有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到中小学任教。解决了二百多名教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对特别困难的教职工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在进修校兴办了教工招待所、接待站。
(三)抓教师调配、合理使用人才,解决了“学所非用,用所非学的问题”。
(四)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率。首先压缩普通高中班,保证重点高中班,恢复过去宝塔式的办学形式;其次,组织力量调查摸底,掌握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源基数。局里组织9人,赵必昌亲自带队.深入有代表性的毛浴、兴隆两乡逐户对一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登记造册,掌握人学状况,为招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了基础。
(五)抓校舍维修,解决危房和教学用房不足的实际问题。除从各方面争取资金,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外,还在教育部门内培育勤工俭学、集资办学的先进典型。局里派人长期在三合乡中心小学和黑岩坪村小学驻点,总结经验,召开现场会,在全县推广。同时,向省教厅和地区争取资金,新建了通江师范(现二完小住址)。
(六)抓教师培训,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高考录取人数由1978年的2除人增加到70多人,后两年连续有新增长,中专每年录取人数递增的幅度更大。
(七)抓诺水河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规划、宣传和建设。赵必昌在平溪区工作时,踏遍了楼子、新潮两乡的山山水水,发现了博大幽深、乳石景观形态各异、胜似地下奇城的中峰洞和这条通往汉中的古栈道及沿河两岸的地面景观。奇特的岩溶地貌、山光水色,引起思想认识上的启迪和联想,他认为这条河作为风景资源保护,待将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时,发展旅游业,将会大大促进通江的两个文明建设,也是给后人办的一件大好事。因此,他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不断向各级领导汇报、宣传、介绍,并带领他们前去察看。
赵必昌的一片苦心,得到了县委、达县地区的认可,同意将这条河列为风景资源保护地带。并决定以中峰洞为主体,县上成立了风景区开发领导小组,下设中峰洞管理所(隶属文教局领导.1982年交县建委管理)。他积极组织人员收集和撰写景观、景色的宣传资料,摄制录像、制作幻灯片、照片等,到处展览宣传。十多年中,赵必昌在诺水河区域,跋山涉水,往反两百多次。他为诺水河获得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称号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他自己的无题诗道:“发现认识初建成,费心劳力史无名。诺水山河虽不语,清风明月知其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