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劝农”摩崖石刻摭谈

将《(民国)巴中县志》第四编《志余下(目三)·拾遗·金石》“宋绍兴‘劝农事实’二刻”(南龛摩崖)与《金石苑·巴州·宋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宋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比较,相同之处在于两书收录的文字均有程度不等的残缺。《(民国)巴中县志》收入的摩崖石刻文字残缺较多,《金石苑》收入的摩崖石刻文字残缺较少。所以后人利用《金石苑》收入的摩崖石刻文字补出《(民国)巴中县志》收入的摩崖石刻大量残缺的文字。两书收录的摩崖石刻差异如下:

一、命名不同。《(民国)巴中县志》命名“宋绍兴‘劝农事实’二刻”(南龛摩崖);《金石苑·巴州》命名“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摩崖石刻“高五尺六寸,广三尺。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字径二寸。前一行九字,字径三寸。八分正书”。“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摩崖石刻“高五尺六寸,广四尺八寸。二十三行,行二十八字,字径二寸。前一行九字,字径三寸。八分正书”。因字数不等,从摩崖石刻面积、字体大小、行文比例等,都是经过精心谋篇布局的,并非刻在石壁上就了事。“宋绍兴‘劝农事实’二刻”是笼统命名,“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是具体命名,也是摩崖石刻的原始命名。

二、有衍文和无衍文。《(民国)巴中县志》收入“劝农”摩崖石刻第一幅石刻(即《金石苑》命名“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摩崖石刻)时有衍文,在开篇“绍兴丙寅春正月”之后,下文是“宋郡守宋宙同化成(城)县令(景焕)劝农”,然后才是“皇帝毖祀农坛,躬临帝籍,行东郊三推之礼,以风劝天下……”《金石苑》则是“绍兴丙寅春正月,皇帝毖祀农坛,躬临帝籍,行东郊三推之礼,以风劝天下……”《(民国)巴中县志》在誊录原拓片文字时明显传抄错误,“宋郡守宋宙同化成(城)县令(景焕)劝农”夹杂在此,与文意不符,属多余文字。

三、两书记载“劝农”摩崖石刻文字多少不一。《(民国)巴中县志》收录“劝农事实”摩崖石刻第二副石刻文字(即《金石苑》命名“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摩崖石刻)结尾处有“以下漫漶不可识”。而《金石苑》“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结尾无此文字。这说明原摩崖石刻还有文字,因“漫漶不可识”,两书均未载全。出自道光末年的第一手资料——拓片,未拓“漫漶不可识”的模糊文字。

“漫漶不可识”的是些什么文字呢?连道光末年拓字时,余下的文字就已经模糊不清,遑论今日知晓。

今天,在“劝农”摩崖石刻处,苔藓覆盖、石花密布,所有的文字均“漫漶不可识”了。

无独有偶,在“劝农”摩崖石刻附近,还有宋绍兴丙寅前五年与“劝农”有关的一副摩崖石刻。内容如下(与之无关内容省略):

绍兴庚申季冬中浣日,颁春列府燕僚属于击瓯楼。是日也,天晴风暖,物舒人畅,春色顿开。酒阑,相拉作探春之行。连镳者六人:乃都护开封裴渊彦深、化城尹古雍郑忠甫师仁、郡纠鄄城张元方方叔、秋官三荣杨杲明父、司民陇干王泌唐、老府属盟津张学致道。遂有南龛之游,抵暮而归,石龙 石未毕……

此摩崖石刻字小而完整。记载了巴州清化郡及化城县官吏裴渊(字彦深,开封人),郑忠甫(字师仁,古雍州人),张元方(字方叔,鄄城人),杨杲(字明父、三荣人),王泌唐(表字不详,陇干人),张学(字致道,盟津人)在绍兴庚申(1140)腊月中旬某个晴朗的日子里“颁春”后,宴会于击瓯楼,酒足饭饱后骑马畅游南龛一事。

“颁春”,也作“班春”(有的地方亦称“鞭春”“打春”),即颁布春令——由地方官主持、民众参与的农耕活动,起源于汉代。《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第四十二》:“后以篆为建新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倪敞谏,篆乃强起颁春。”唐人李贤注:“班春,班布春令。”宋人王安石“病得一官随太守,班春无助愧周任”(《次韵春日感事》)、明人杨慎“《汉书》,太守有班春之文”(《放春行春发春班春》),即此。

裴渊为巴州清化郡都监(原文为“都护”,宋代无此官职,疑为“都监”;都监为武职,钤辖一州兵马),郑忠甫是化城县知县,张元方系巴州清化郡“郡纠”(即“监郡”),杨杲系巴州清化郡“秋官”(即“司法参军”,掌刑狱),王泌唐系巴州清化郡“司民”(掌户籍),张学系老府属(有资历、上年龄的州郡属员)。

引文中的“击瓯楼”,即唐元和年间(806—819)巴州刺史羊士谔笔下“南塘林馆”中的建筑之一,原址在今巴州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大东内街桂花井一带。击瓯,古代的一种音乐演奏,以盛水不等瓷瓯十二只,用箸敲击作调,为击缶之变。唐大中初年郭道源、唐咸通年间吴玭皆以击瓯著名。击瓯楼以唐中和四年(884)寓籍巴州的南阳人(今河南南阳)张曙所作《击瓯楼赋并序》而闻名。羊士谔约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至九年(814)期间任巴州刺史。此时,州城名胜“南塘林馆”内就有此建筑。到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张曙作《击瓯楼赋并序》,时隔七十年;至宋高宗绍兴庚申(1140),又时隔二百五十六年。作为木质结构的击瓯楼还在巴州城存在,说明从唐至宋,官府一直在修缮维护此楼。这期间,击瓯楼屡毁屡建也是可能的。

(作者:周书浩 来自:巴中日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龛“劝农”摩崖石刻摭谈
《(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相传为当时入京之路。” 这里对引文略作解释。 “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即巴州城外东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