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劝农”摩崖石刻摭谈
《(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相传为当时入京之路。”
这里对引文略作解释。
“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即巴州城外东龛、南龛、西龛、北龛摩崖造像和摩崖石刻(题吟题名)及太子坟、严公祠、折柳亭等名胜古迹。
“相传为当时入京之路”——唐代从京城长安入蜀到成都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褒斜谷穿越秦岭,过利州(广元)、剑州(剑阁)到成都,名“金牛道”;一条是自褒斜谷分路,经兴元府(治所在今汉中市南郑区东)、集州(南江)、巴州,再西行经阆州(阆中)、梓州(三台)到成都,其中兴元府南下到巴州之路为秦汉时期的米仓道。
既然“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本文就先从南龛落笔。
一
清宣统三年(1911),巴州城居民在南龛老君洞左侧绝壁上发现宋绍兴丙寅年(1146)春“劝农”摩崖石刻。其地悬崖峭壁、幽峻难上。消息传出,巴州州署吏目倪宗裕勤搜冒险,以三丈余危梯倚崖而上,费力多时,小心拓下“劝农”摩崖石刻文字。虽然许多文字因漫漶而残缺不全,但是隐蔽七百六十五年鲜为人知的摩崖石刻自此重见天日,被人知晓。民国十三年(1924)成书的《巴中县志》将其残文编入《志余下(目三)·拾遗·金石》,传播人间。1990年代末,原巴中地区巴中市(今巴州区)政协组织人力编印民国《<巴中县志>校注》时,校注者参阅《金石苑》,补出部分残缺文字,“劝农”摩崖石刻较为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南龛“劝农”摩崖石刻内容如下:
知府宋学士劝农事实
绍兴丙寅春正月,皇帝毖祀农坛,躬临帝籍,行东郊三推之礼,以风劝天下。近臣从而有请,皇帝曰:“俞!”乃诏守、令于耕籍之后,亲出近郊,召集父老,劳以酒食,俾力田事。意将驱天下游食之民,尽归于南亩。诏下之明日,知郡事宋宙,恭奉纶音,率通判郡事张洵,郡幕孙偓,户曹赵思纯,化城令景焕、尉王祖道,郡界巡警武立,同会南龛祇园,召近郊父老,具酒脯燕,犒酒再行。郡太守酌巨觥以饮之曰:“尔有邻里,归勉喻之;尔有子孙,归训告之。赏一劝百,此吾皇今日待汝曹优厚之意也。事出稀闻,勉之无怠。”于是,癃老之民鼓舞讴歌,以手加额曰:“不图今日复见太平盛举,吾乡小人敢不务农力穑,使家给足,以固吾皇之基本哉?”守臣韪其言,乃命书之,以刻诸石,用纪岁月云。三月二十八日谨题。
化城县同日劝农事实
绍兴乙丑冬,天子下诏,亲耕籍田,非独供郊庙之奉,因欲风示四方田野之民,咸知力穑,以臻富庶。俾守、令于来岁耕籍之后,亲出近郊,召父老以饮食,谕以天子亲耕劝率之诚。守臣宋宙以丙寅三月二十八日恭奉诏旨,率郡别驾张洵,预职事官孙偓、赵思纯,化城令佐景焕、王祖道,巡警武立,诣南龛寺,张宴设乐,谕父老以丁宁圣旨。彼皆以手加额曰:“大哉!王言也。念戴宋德二百年,出作入息,含哺鼓腹,不知帝力何加于我?”粤自靖康丙午,运偶艰厄,兵火荐兴,主上南幸,民不奠枕,垂二十年。以今,孝治所感,圣母南归,国家安泰,□□□□□□□□□念民无异□□□□□也。而今而后,敢不自相劝率,服勤田亩,尽力耕桑,仰副□□□思永戴□□□□。景焕谨奉。
《(民国)巴中县志》收“劝农”摩崖石刻时,编者感慨系之:“数百年,贞石久閟,今得传播人间,洵快事也!爰注崖略,用资探讨。”说发现宋代“劝农”摩崖石刻,诚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文物,略释其大意,供人们参考、探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