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小川漂流海外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也宣布参加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美国在中国之后才对“同盟国”宣战)一方,向德、保、匈等“同盟国”集团作战。由于国力羸弱,武器窳败,并未派出一兵一卒。但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却仍然被西方列强当作了战争资源,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了前线。“协约国”商议决定,由英国与俄国出资,招募中国劳工到欧战西线与东线作战地后勤人员,主要承担运伤员、挖战壕、搬运粮秣弹药等事。
张小川被招募到了西线。与他同行的总共有15万同胞,他们先被集中到威海卫,进行训练、编队、装备,然后分期分批登海轮经日本大孤,再渡过太平洋、经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进入大西洋,到达英国的利物浦,再跨越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比利时战线。
虽然合同上明确规定华工以及与华工有着共同命运的印度锡克族人、安(越)南人、埃塞俄比亚人同为“非战斗人员”,这些来自各国的劳工的待遇也比士兵相差甚远,可是在法国、比利时、伊拉克的无数条战线上与士兵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劳工们在战线一旦被德国人突破的时候,却不得不拿起武器投入到战斗中。
张小川福大命大,那么多华工死在了西线上,他在枪林弹雨的生死场中闯荡了将近两年,不仅没死,还由于表现勇敢,具有号召力,被英国人提拔为“四道”(即营长。华工在威海卫训练时即被废去姓名,每人手腕上用机器套上一个钢箍,上面编有号码,彼此皆以号码相称。然后被编为15人一篷——一座帐篷住15人——三篷为一排,三排为一连,三连为一营,篷、排、连、营长手分别发给印有一、二、三、四道黄杠的红布条,戴在袖口上),在战斗中数次受伤,却终于活了下来。
四、衣锦还乡成袍哥大爷
1918年“同盟国”投降后,他才作为国家的有功之臣重返祖国,衣锦还乡。
他不仅用大把的英镑在巴中城里置房买屋,而且让人感到稀奇的是,他还学会了一口洋腔,能和天主教堂的英国牧师阿伦“叽哩咕噜”地摆龙门阵。继何维野之后上任的县长在大街上见了他,也都笑脸相迎,赶着和他握手。
稍后,张小川前往重庆创办盐号。继而创办钱庄、火柴厂和玻璃厂,随后又在自贡创办盐业。
1928年,张小川当上了巴中袍哥“义字”公口上的龙头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