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可以从朝廷茶叶课征的数量中,推测巴中是明代的重要产茶区。据《明会典·茶课数》(卷之三十七)的记载:“四川茶课。初一百万斤……见今茶课本色一十五万八千八百五十九斤零。存彼处衙门听候支用(系石泉、建始、长宁等县、并建昌、天全、乌蒙、镇雄、永宁九姓土司办纳)。折色三十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斤,共征银四千七百二两八分。内三千一百五两五钱五分存本省赏番,实解陕西巡茶衙门易马银一千五百九十六两五钱三分(系保宁府属巴州、通江、广元、南江四州县解纳)。”[17]
四川保宁府所属的巴州、通江、广元、南江四州县解纳“折色三十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斤”,由茶户纳折色茶课银四千七百二两八分。这说明当时巴中地区的茶叶种植和生产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6.清代。四川历代均属产茶大省,茶叶生产规模较大,自唐以降的历代朝廷对四川茶叶生产的经营和管理,都有别于他省。清代四川茶叶产区的扩大是不容忽略的。据《中国古代茶法概述》中根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整理:嘉庆以前,“四川省颁布发茶引的州县有七十五个,其中产茶州县有四十一个,分别是:彭县、灌县、什邡、崇宁、崇庆、新繁、江津、永川、綦江、南川、壁山、广元、巴州、通江、南江、峨眉、洪雅、夹江、东乡、丹棱、邛州、邻水、奉节、大宁……”[18]
清顺治丁酉(1657)举人李蕃在《书陆羽茶经后》中,记述其家乡通江的产茶情况:“吾乡以茶谋生,富家翁岁入万斤,其次数千斤,其次数百斤……”[19]说明通江不仅产茶,而且邑民多以此为生计。而通江县“茶以治北朱家坝、程家坝、潮水坝等地为著。采摘期于谷雨前后为头茶,四五月为二茶,六七月为晚茶,多出售秦陇。又有一种白茶,俗名老荫茶,味劣性凉,贫民夏日多煎之……治南产甜茶,少有采者”。[20]
清闻肇堭纂乾隆《南江县志》土产目记载:“县之崇清乡产茶。”[21]胡炳、彭晪纂道光《南江县志》物产目记载:“崇清乡山河地土,居民蓄茶园,每采摘于谷雨前后为头茶,五六月则为二茶,七八月则为晚茶,树下并可种包谷,其利颇饶。”[22]时南江县分崇清、长池、吴垭三乡,辖49场。崇清乡“辖治城、石矿坝、赶场溪、官禄口、桥亭子、黑岩场、贵民场、沙坝场、西清桥、麻柳湾、官坝、上两河口、桃园寺、白头滩、杨家坝、坪河场”。[23]
从朝廷发引征税的情况中,我们也可看出清代巴中地区茶叶种植的规模。据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四川全省发行腹引共4992张,通江县为1680张(即84吨),占全省细茶产销量的三分之一。”[24]“雍正九年(1731),复增通江行茶引额,合县边腹二引共1010张,共征课银140.75两,税银288.6两。”[25]
是时,每引1担,另可附带12斤,可见当时通江茶叶产量至少达1130余担,加上漏税和茶农自用部分,通江茶叶的实际产量应在1500担以上。
综上所述,自李唐至清代,巴中地区都是四川乃至全国茶叶种植和生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