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巴中是我国历代茶叶的重要产区
巴中产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可推溯至周武王时代。然而,见之经传者,自唐以降才有明确记载。今胪列于后,以供参考。
1.唐代。唐朝初年,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道,开元年间增为十五道,道下设州和县。四川在唐代大部分属剑南一道,包括剑阁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唐代四川境内已有十八个州郡产茶,占全国七十八个州郡的百分之二十三……”[7]当时,四川产茶的十八个州(郡)分别是: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益州、渝州、涪州、忠州、开州、嘉州、利州、夔州、黔州、茂州。
据杜长煋、闵未儒主编《四川茶叶》记载:唐时的“利州,辖今广元、旺苍、南江、通江等地。《新唐书·循吏传》载,何易于为益昌(今昭化)县令时,曾反对在境内征收茶税。旺化一带在古蜀国时已产茶。”[8]而通江、南江、巴州与旺苍、昭化邻接,产茶历史同为一源,可见唐代时,通江、南江、巴州就已经被列入了四川重要的产茶地区。
2.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的产茶区与唐代相比有所扩大,由于五代十国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所以不再以道为准,而是以各政权的辖区为依据,其政区划分以后晋天福八年(943)的政治形势为准。其中,后蜀共有18个州府产茶,沿承唐代的有12个,即兴元、彭、绵、蜀、邛、雅、泸、眉、汉、利、夔、通州(府)。据杜文玉、王凤翔著《唐五代时期茶叶产区分布考述》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地区新出现的产茶区有:成都府、涪州、简州、渝州、巴州、茂州等6个州府……巴州,按《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煮饼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覆之,用葱姜芼之,即茶始说也。’可见巴州产茶由来已久,乐史记其土产亦为茶叶。”[9]
3.宋代。据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巴州“土产:紬、绵、白药、巴戟天、茶”。宋代的行政区划实行道(路)、州、县三级制,巴州属利州路,为州级行政区。元脱脱纂《宋史》记载:“巴州,中,清化郡,军事……县五:化城……难江……恩阳……曾口……通江。”[10]其地基本包括了今巴中市的范围。这说明赵宋时期,巴中市所辖之通江、南江等县的茶叶,其种植、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所以被朝廷列入了土产的范畴。《四川茶叶》也记载,宋代四川地区的产茶地计有二十州(军):属利州路的有:“利州:今广元县一带。巴州:今巴中、南江、通江等县。”[11]宋代的巴州,辖现在的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恩阳区及平昌、旺苍、木门的部分地域。说明在宋代通江、南江、巴州也属于四川重要的产茶地区并且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据在通江县铁溪镇罗村天子坪发现的古墓碑记载:宋元间,遣武略将军景畴,率众自秦入川垦殖茶场,遂家焉……这就是说,宋元间,朝廷即派武略将军景畴率领大批移民(战俘)入川,在通江县的罗村有计划地大规模开垦植茶,繁衍生息。现在通江大多数景姓人家即景畴后裔。
4.元代。元蒙入主中原后,元人不缺马匹,所以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其具体产茶地区缺少资料记载,但可以推测,巴中地区仍然是四川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
5.明代。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四川巴茶三百十五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12]刘淼在《明代茶业经济研究》中引《明太祖实录》卷七二洪武五年二月乙巳条:“四川产巴茶凡四百七十七处,茶二百三十八万六千九百四十三株,茶户三百一十五。”[13]两者记载基本相同,而巴茶的产地,《明史》及明实录均没有详细记载,刘淼推测,“大概是在保宁府的巴州、通江、广元、南江四州县”。[14]笔者认为,巴茶的范围应是“四川东北部茶叶产区,包括今天的巴中、通江、广元、南江、宣汉、万源、开江等大巴山地区,所产之茶均可称为巴茶”。[15]
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引明杨思震所纂嘉靖《保宁府志》物产目中记载:“茶。巴州、通江、南江、广元有之。”其在山川目中记载:“南江县,味坡山。在县北百五十里,其地产茶,味佳美。”[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