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县梁永川剧团创建始末
戏班还有三位“台柱子”,特别是樊升平,不仅是梁永戏班的创始人、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导演。另两位是刘彦邦、程尧吉。师徒三人常男扮女装,饰演女角花旦。如《四下河南》中的赵琼瑶、《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御河桥》中的柯宝珠、《薛仁贵征西》樊梨花等。台上俨然女儿身,二八妙龄好青春。卸妆方知是儿郎,堪比巾帼还要强。
1981年8月,小金童与蔡廷富、王尔更三人先后离开梁永。外地瞟戏艺人告老还乡,夏叙荣、马万逊、刘彦太等也到他乡瞟戏,自此队伍涣散,川戏班一度冷场。
1982年2月,夏叙荣、马万逊从渔溪瞟戏回梁永,带回一位名叫纪梦琼的川剧演员去见乡党委书记王豁然,并当面将纪一阵吹捧,王豁然说:“是骡子是马,你们牵到戏台上溜溜就知道了。”并当即决定由他们三人承办剧团,重组队伍搞培训,由文化站具体负责。至此,历经42年的梁永川剧戏班正式更名为“梁永川剧团”。紧接着便在全乡物色招收了高军、程大庄、李兴文、刘青华、程建华等20多名学员。夏叙荣教男角,纪梦琼教女角,樊升平教唱腔,马万逊教鼓锣,程华吉教乐曲伴奏,边培训边演出。于是便有了《巴中县文化志》中“梁永川剧团,活动时间:1982—1984;活动场所:本乡街及农村;成员人数:20人”的记载。自此,川剧班机构建全、人员充实、组织有力,演员个个眉开眼笑,如鱼得水。同年5月,接受县文化馆下达任务——梁永要排练一台宣传计划生育节目,代表巴中县参加达县地区农村乡镇文化中心举行的文艺会演。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会演组建了专业班子,大多演职人员为梁永川剧团演员,部分演员在农村挑选。在县宣传文化部门指导下,排练出由巴中著名戏剧家梁阿筠编写的现代川剧《戏中戏》,县文化馆成尧肇编写的曲艺《悄悄话》等20多个节目。连同梁永川剧团鼓乐班共30多人,如期赶赴达县,参加了9月17日至23日地区举行的会演,并获得演出一等奖。演出结束返巴时,县委组织机关干部、中小学师生500多人的欢迎队伍集结于一号大桥。桥头高悬“热烈欢迎梁永演出队载誉归来”横幅标语,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梁永演出队,盛况空前,史无前例。
1983年至1985年是梁永川剧团最火红的三年。由于培训出了10多名本土青年演员和乐台队伍,老中青有机结合,排除了外地瞟戏临散人员,剧团队伍相对稳定。先后排练出《穆柯寨招亲》《御河桥》《痴儿配》《四下河南》《牡丹灯》《南阳关》《飞云剑》《八件衣》《仙人岛》等20多个大幕戏,一个月天天唱,也不得唱重戏。除了在本地售票演出外,还去鼎山、玉山、平昌、巴中县城等地巡演。有时出门连演几个月,有的地方演出卖票,有的地方演出包场(包场价位80元/场)。巡演中,为充分满足观众愿望,有时安排坐唱,免费观看,深受欢迎。1984年1月,张永远在芦山乡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受其邀请,川剧团去芦山乡演出半月之久。那几年,曾口区委、区公所每年都举行文艺会演,全区8个公社都参加,梁永川剧团年年获第一名。
今年88岁的梁永川剧团老演员刘彦邦饶有兴致地回忆:“那些年代,梁永川剧团的演出水平赛几个区。一角钱一张的票,一天卖一百多元,场场观众爆满。”并指着在现场采访的李维健说:“你当年也不错,不仅登台演《马房放奎》,还搞编导。我至今记得,你写的《三斤棉》《岭上红梅》两出戏,参加区、县会演,还给你发了一个创作奖。你可能都忘了。”李维健直摇头说:“不值一谈,不值一谈。”刘老又接着自豪地说:“《白蛇传》上下本,要演唱五六个钟头,一天一夜才能演完。我那时30多岁,饰白蛇,上下本我一个人唱,越唱声音越洪亮。去年我87岁,应巴中谢兰衫邀请,在蓝湾国际广场打了三天坐唱,唱的是《御河挢》二娘妈片段,《营门斩子》中的樊梨花,巴巴掌拍得震天响。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唱戏,只要一唱戏,精神就来了!”这也许正是梁永川剧团全体艺人的共同心声吧。
因农村电影的普及,继而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川剧的吸引力逐渐弱化,梁永川剧团演出活动持续到1985年11月自行退出舞台,但梁永文化事业的繁荣将永远载入史册。有诗赞曰:
梁永川剧班,蜀粹之花瓣。
四十五年史,美誉万古传。
(根据梁永川剧团演员刘彦邦、刘彦太、程碧芳口述整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