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下面的对照表,可以看出“太平浑仪”与“水运仪象台”是多么相象!后者所有.的特点、吐能,前者基本上都有了,但是前者比后者早一百零几年,因此对于苏颂等人的工作应当重新评价,过去在天文学、机械学中的一些结论必须推翻。主要的有以下诸项:

第一、高层楼阁式天文仪器是张思训首创的,就是把唐代“水运浑仪”的报时系统和浑象分开、上下安装,上为浑象下为报时系统,顶上还有一层,共三层。张思训是我国自动化天文台的创造者。
第二、张思训发明了假天仪。过去有人认为苏颂是中国假天仪的最早创造者[11],需重新考虑,实际上苏颂的假天仪是在张思训的影响下作成的,而不是首创。这就是仪器的上层。
第三、张思训发明了皮带轮传动。“水运仪象台”中的“天梯”就是皮带轮上的皮带,
上轮在“天托”上。“太平浑仪”的记载中虽然没有明白提到“天梯”,但有“天托”说明必有“天梯”因而共有皮带轮。过去,人们对绳带传动的研究,所举事例全系元明时代的[12],天文仪器上的绳带传动从未有人提及。
第四、张思训发明了擒纵器。过去人们几乎一致认为擒纵器是苏颂或苏颂与韩公廉发明的,其实不对,“太平浑仪”中既然明确的有了“天关”、“天条”,还有与“水运仪象台”名异实同的“中关”、“小关”和“天指”等等另部件,就证明“太平浑仪”有擒纵器一类的装置,尽管可能是比较粗糙,而擒纵器的功能一定具备。
第五、从张衡开始把计时器与浑象联系起来,到唐代的“水运浑仪”已经发展到很复杂
的程度,其形式是把报时装茬安在浑象的地柜上。张思训首先把这两者分开,一上一下的安装,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系统。因此,“太平浑仪”的报时系统是走向完全独立的机械计时器的第一步。
第六、由千高层重叠,在动力和传动系统方面必须做相应的改革,首先是加大水的动力才能使整个机械运转。“水运仪象台“中有一套提水装置,而关于“太平浑仪”的记载中没有提到这些,但苏颂未说是自己独创,相反却说:“木阁……内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此兼用诸家之法也”,“二器皆出一机,以水激之,不由人力,校之前古疏密,虽未易知,而器度算数,亦仿佛其遗象也”[6],提水装置在唐代的天文仪器中尚未见使用,那么苏颂和韩公廉的提水装代又是学前人的,可见可只能是来自“太平浑仪”。

综观以上各点,可知“太平浑仪”是我国天文学史和机械学史上的杰出创造,有那么多新东西从它开始,一百年以后的“水运仪象台”基本上是它的防制品,当然也有很大发展和改变。“太平浑仪”“自思训死后,机绳断坏,无复知其法制者”,苏颂无疑是亲眼看到了已经“机绳断坏”而不能用的“太平浑仪”,可是他自己却弄不清其构造原理,千是他访得吏部守当官韩公廉,同他说到“张衡、一行、梁邻赞、张思训法式大纲,问其可以寻究依仿制造否?其人称:若据算术,案器象亦可成就。既而撰到《九章钩股验浑天书》一卷,造到木祥机轮一坐(座)。臣观其器范虽不尽如古人之说,然激水运轮亦有巧思。”[6]这段话是苏颂在 “水产仪象台”制成之后给北宋哲宗的汇报中说的,估计不会离事实太远。这样,“水运仅象合”兑在“太平挥仪”的基础上仿造而略有发展成的把原来上层的假天仪换上浑仪,另外造了一座假天仪,传动系统有所改进还另外附加了一套漏刻、用以校正仪象台中报时的准确性。
过去人们对“太平浑仪”评价最高的是刘仙洲,他认为“张思训创造的特点的,增加了十二神,使各直一时到时即自执辰牌循环而出。更要紧的它是后来苏颂和韩公廉所创制的水运仪象的先导”[18]这个看法也已不够了。
以上所述的意见是很初步的,而且是很不成熟的,因此非常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李迪 本文曾于1980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上宣读,1982年曾有扼要报道。此次发表,略加修改。)
参考文献
(1)庄威凤:《中国天文学史研究近貌》载1982年《自然科学年鉴》,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1-58
(2)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事记》编写小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事记》1978,人民教育出版社,113.
(3)邓广铭、王振铎:《苏颂》,载《中国古代科学家》,159,科学出版社,123-139。
(4)[英]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四卷第二分册,1975,科学出版社,456
(5)李迪.《宋代杰出科学家——张思训》,《淮阴师专学报》,创刊号(180)1-5
(6)苏颂:《新仪象法要·进仪象状》。
(7)袁褧:《枫窗小牍》卷上
(8)《宋史》卷四十八“天文志一”
(9)王应麟,《玉海》卷四
(10)李迪 《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164,上海人民出版,25。
(1l)王振铎:《中国最早的假天仪》,《文物),1962年第3期,11一6。
(l2)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1962科学出版社,82-87。
(l3)刘仙洲:《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天文学报》第四卷第二期(1956)21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