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巴州(巴中)“绿营”建制考
通巴营巴州汛
康熙四年(1665)年,驻重庆府的四川总督上奏康熙帝并经兵部核准,在通江县毛浴镇(此处的“镇”指市场、场镇,非绿营营制之“镇”)设立通巴营,隶属川北镇,驻防通江县;又设巴州汛,汛兵驻巴州城,隶属通巴营,分防巴州。
《(道光)通江县志》卷之五《武备志·兵制》:“通巴营驻扎通江毛浴镇。原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马、步战、守兵三百名。”
为何要将通巴营设在通江毛浴镇而不是其他地方,这是根据通江县、巴州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绿营的设置因地理形势而定营制的缓冲疏密、酌兵数的多少,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当时的毛浴镇是通江县境内最大的水码头,大小通江河(诺水、宕江)在附近的小江口汇合,加之位于洋壁道上,交通便捷,位置扼要,为水陆要冲,易守难攻。从通江县、巴州的疆域而言,正好位于巴州、通江二州县的中心位置,出兵二州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路程远近相差不多。
通江县、巴州的山川形便,可谓犬牙交错。清人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七《险要(下)》“通江县”条目:“在巴州东北一百八十里,至太平厅四百二十里,槎丫(垭)四出。东之竹峪关,南由三溪子、黄忠堡斜出巴斗坪,与太平交界,四百里而遥;东南由唱歌郎斜插至下老官庙、得胜山,三百里而近。东北至罐子坝,与定远交界;西北至西河口,与南郑天池子交界,四百里而遥。近城无平坝,而四境错出,于川陕边界,稽防不易。”又“巴州”条目:“……崇山峻岭,深涧激流,蜿蜒纾曲,为川北之中枢,实西蜀之外翰。……自东而西,千有余里,南北相距四百余里。”在介绍州东的长乐乡时说:“所辖村落烟墩垭、官坝之类,至州城六七百里,东境与通江相错。由州城至镇龙关,州判分防之地三百里而近内。潘家园、麻札石、上下老官庙,通地之错入者,横宽七八十里,纵长一百数十里。自镇龙关至秋波梁,四百里而近内。竹峪关、丝罗坝、黄忠堡各村庄,通地之错入者,横宽六七十里,纵长一百数十里。一邑所辖,分成三段。完粮、考试、户婚、田土、词讼及拘捕人犯,必须两越通江之境。人犯屡不到案,或中途逃逸者有之,谚称‘野巴州’。非其人之野,实由地太窎远,虽驯良者亦以越境质讯为苦。”
作为“险要”,《三省边防备览》卷七《险要(下)》特别介绍了“毛峪镇”(今作“毛浴镇”)的地理位置:
(通江)县东北四十里。东北通定远简池坝,北至空山坝,通西乡之楼枋坪、菩提河;西北至两河口,通南郑之青石关、回军坝;西通南江之木竹溪。四达奥区,地当要隘。
清廷在毛浴镇设通巴营,可谓良苦用心。
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钦奉,上谕事案内,新疆设立营制,裁拨通巴营马、步战、守兵四十八名,并归新疆。此“新疆”非西域新疆,雍正年间(1723—1735),贵州东南部新辟疆土亦称“新疆”。当时,西域新疆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新纳入清王朝统治之下的地域,统称“新疆六厅”。“十二年,哈元生进新辟苗疆图志,以尹继善督云、贵,而复有黔苗之变。初,苗疆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增营设汛,凡腹内郡县防兵大半移戍新疆。”(《清史稿卷五百十五·列传三百二·土司四·贵州》)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酌请改拨兵额,以裨差防事,案内将通巴营(步)战、守兵五十二名改拨潼绵营。同年奉文裁退名粮一十八分,删除公费七分,通巴营实存额兵一百七十五名。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川总督福康安奏准,将名粮改补实兵,通巴营添步战兵二十一名、守兵十四名。
嘉庆十年(1805),代理四川总督德愣泰奏,改移通江营驻通江县城,以原设通江县汛,拨外委一员、兵三十名,移驻毛浴镇,其余兵十五名裁撤归营差操。
嘉庆十二年(1807),为遵旨议奏事西安将军德愣泰等,奏准从前会筹善后事宜,现在体察情形,必须调剂案内奉文,添拨各营马兵六名、(步)战兵四十名。
以上是通巴营建立后,乾隆至嘉庆年间以来,通巴营兵额、驻地、粮饷及编制的一些局部变化。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