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铭传略
刘仲铭,男,南江县神潭溪(今高桥乡)人,名祥珠,号仲铭,生于1901年,逝于1993年。华西大学毕业,当过巴中县中学校长。
(一)
刘老家境清贫,他天资聪慧,自幼好学,八岁启蒙,十二岁便能作文写诗,赢得了乡人的称颂。十三岁考取了巴中华英高级小学接受了现代教育,1917年冬毕业,成绩名列前茅,在老师和亲友的资助下,共积八十串钱,与五位同学步行千里去成都考取了华西大学附中华西协合中学。
在华大附中他勤奋苦学,节衣缩食,把离乡时所带的八十串钱用了两年多。家中再无力寄钱,吃穿用都成了大问题,冬天仍穿着草鞋、打着光头,节俭到再也无法节俭的地步了。
1年下学期,开学已两周了,他无力缴学费,报不了名,也上不了课,他以渴望求知的毅力,忍辱发愤。不能到教室上课,就站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被国文老师龚镜清(江苏人)看见,二话未说,拉着他到教务室交了三十元学费,办了入学手续,他被龚老师这种培养学生,急人助困的高风亮节深深感动,说:“父母生我送我启蒙是我人生的第一站;龚老师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求学是第二站,真是恩重如山。”这年寒假天,龚老师还请他到家聚餐,并嘱托他代为帮助整理图书,他认真工作了三天,将三千多册图书,分类分册整理到四个大书架上,龚老师很满意说:“你借我的三十元学费,就算给你整理图书的工资”。当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向龚老师,龚师母鞠躬,并深情的说:“龚老师的恩情,我永远铭记在心”。
通过这件事,启发了他走“自力更生”、“半工半读”之路。从此,他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给人做零工,当翻译或教外国人学中文,作家庭教师,所得微资作缴学费和生活费之用。在生活上极其俭朴,经常是一个烧饼或一碗白饭加盐米扬充饥。就这样维持了八个春秋,从华西协合中学直到华西大学毕业。华西大学规定每年华西协合附中毕业生成绩平均单科80(百分制)以上,可以免考升入华大;凡毕业成绩单科均在85分以上、又列考生第一名者可得入学奖金50元。刘老深知现在的学习关系到今后对社会的贡献,在校注重平时学习,在毕业考试中他如愿以偿,拿了头名,获得了奖金。
华西大学培育人材是多方面的,举办学生演讲会就是其中的一例。有次演讲会报名参赛学生百余人,经过各班系初讲、筛选了八人最后决赛,刘老是其中之一。决赛是严肃而认真的,有各高校教授、专家、学者评分,并规定讲稿的内容和要求,以及个人讲演的风度等等。他讲的题目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由于主题明确,取材丰富,逻辑严密,整个演讲中仪态大方,声音宏亮,时间准确(每人讲演限八分钟),获一致赞赏,荣膺第一名,奖金50元。在华大学习期间,他抓紧分秒在学业上取得了中外文学、教育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生物遗传学等各科的最佳成绩。每学年均获学校奖学金。
过去的社会上大学一般非资产阶级、富豪官僚人家子女莫入,二十年代中期,全国大学甚少,四川屈指可数。而刘老第一次上成都考中学年仅十六岁,只身带微资八十串钱就伴他读完八年中学、大学,取得了华西大学文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