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底院子,正堂屋的设置,构成院落的坐标,体现家族(亦即皇族)威权与风范。即使是屋脊的高度,也高于左右厢房的屋脊,这是千年等级制度在民居建筑中的符号化表现形态,也赋予文化精神上“感恩天地,敬畏神灵”的基本内核。
改革开放过后,院子里曾贴出一副对联:
一发二,二发三,三发万元户
人生义,义生财,财源八方来
院后有渠沟园,是一条狭长的小山沟,由一条片扁长的渠沟岭把院子横隔开来。岭上有一块巨石,站在大石上可俯瞰整个大院子群落。红军时期,渠沟园用作战士们下操练武之地。
六号正三间老院子,主人蔡光琪,64岁。院前石坎下方,曾有一个石碾子,尚存大石米磙子和草磙子。
农耕时代,家家都有打谷碾米的碾子,家家都离不开碾子这一农用器具。其加工工艺是,先用草磙子碾压谷草把子脱粒,翻晒过后,再用米磙子碾谷脱壳。
1985年,考虑到“十二个地坝”来往进出方便,当时由生产队组织安排修建了一条500米石板小路,连接各院落,做到天晴能遮阴,落雨不湿脚。石板路蜿蜒有致,成了蔡家大院子的一道风景线。
院子前面空地,约5亩多。全村人一直希望能开辟出来,成为大院子一个公共活动广场。
七号岭上院子是道光年间蔡氏一族代表人物蔡石玉的私宅。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三千年乡村社会的基本载体。岭上院子正是这一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建于清末,是一组穿斗木结构建筑,由前后厅堂和左右厢房组成。由正堂屋(正堂屋,堂,方音变音tao)、左右厢房(横堂屋,堂,方音变音tao)、前堂屋(堂,方音变音tao)为主体,形成四合面主体,俗称“一颗印”。左右厢房延伸围合建成四个小院,也就形成4个小天井,由正堂左右两侧和左右厢房中间分别设计的通道连同。
俯瞰院落平面格局,四个天井围绕中间的大天井,精致排列,犹似花盘展开,被喻为“五月朝天”,也就是民间所谓“走马转阁楼”。
前述4号屋后头院子,也是这一类形制的庭院式建筑。与福建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家祠堂类似。
其中轴线上的拥堂,设计规制整肃,从前堂屋看去,与正堂门楣上的“洛阳家风”匾额对应,颇有王家风范。
家藏梨花木《四书》印版,蔡光国介绍说,他小时候亲眼见过,细儿好耍,还取出一个印版,拿火纸在上面印刷出一张张篇页,看着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