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格局,也是封了口的。左右厢房外侧对称地再建狭长小天井的院子,形成一个大天井套左右两个小天井的格局。大天井左右18步。拥堂,横砌石板21块,规范地演绎传统阴阳五行所形成的生老病死苦,最后落到一个“生”字上。正堂三开间,中堂面宽8步(一丈六尺)。檐廊下设计为拉通石阶,三步,显得宽大弘敞。四面廊檐下连通宽阔,是良好的家庭共享空间。
正堂曾悬金匾,曰:令德寿凯。神龛尚存,木雕龙凤戏珠图亦神采焕然。整个板壁是彩绘人物图画,隐约可见。左右对联书写:
礼乐百年承燕翼,读书千载荷韶光。
该院通阶檐四角对称共八根木柱,立于雕花柱础之上。正堂左右两间屋子的门外,对称架设木梯上楼。还有腰栏子(吊楼栏杆)、明楼等传统民居文化景观的特色符号。
在其堂屋正面墙的下方石刻香炉、香位牌以及花饰,顶部刻有“三多堂”几字,正中刻有“中宫土府神”几字,两边分别刻有楹联“土结黄金子,地开白玉花”。
此院的最大特色是,左厢房外侧与前堂屋转角处,横亘一块巨石。这就是当地人说的“四合院屋子里包了一块大石头”。房主人不是将巨石搬走,而是匠心独具,因山就势,将穿斗梁架巧妙搭建,包容其中。不但不觉得挡事,反而巩固了梁架,给人以江山稳固、坚如磐石之感。
如此建造,表现了乡土民居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其形制却很为少见。97岁房主人蔡训远,已卧床不起。据介绍,该建筑是他父亲蔡永清所建。距今算来,也应是百多年了。父亲一辈子教书行医,见识广,特别看重屋角的巨石,坚持保留其外貌不变,只是将内壁切削整齐,或于某处凿为水缸、或于某处辟为灯台。从而遗存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奇特风貌。
老主人錾刻中国地图的故事,尤其流传远近。老主人蔡训远,自小学石匠。建国后,出于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特地将室内石壁利用起来,精心刻绘了一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观之,不能不让人感到,秦巴深处,山高水远,人烟稀少,信息闭塞,甚至于与世隔绝,可山里人身边就是祖国,祖国就在心中。如此家国情怀,正是中华古国千年文脉的所在,也是中华大国崛起的精神根基所在。
此院另有一个“道法一千年”的故事,也值得一提。当年建造此院,掌墨师天天吃鸡,却不见鸡的头脚,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到了上大梁之时,但见仪式庄严,筵席端上来的掌盘中,整整齐齐放置着卤好了的鸡头鸡脚。掌墨师顿时明白自己误会了主人的一番好心,于是再一次攀上大梁,于敲敲打打之中,喝令一声:“道法一千年”,算是弥补了自己的起心不良,成全了主人家的好事。呜呼,古话说得好,心存良善,终有好报。心怀恶意,必有恶报。
在学堂山村,蔡家人中一度产生闻名远近的兄弟掌墨(方音ma)师,一为木匠出身的蔡布昌、一为石匠出身的蔡寿昌。蔡家大院子的建造,让我们感佩先辈作为乡土建筑大师的精湛工艺和深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