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沙溪镇(原板凳乡)学堂山村,6.6平方公里,1562人,全村7个村民小组,蔡、杨、秦、李、黎、阎六大姓氏。蔡姓聚居2、3、4社上下蔡家沟,杨姓住1社杨家碥,秦姓住3社秦家,李姓住7社李家坪,黎姓住7社黎家,阎姓住7社方田里。学堂山村一地,东临洪口,北去沙溪,南下至诚,一条大路必经此地。

学堂山村
学堂山村

1组杨家碥;2组下沟里;3组范家坎;4组上沟里、岩下;5组官田坝;6组闫家坡;7组李家坪、黎家。学堂山村蔡姓一族,据原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寨子坝蔡家祠堂三块石碑谱记载,蔡氏祖籍湖广行省麻城(即今湖北麻城市)孝感乡,明洪武年间迁西蜀保宁府南部县积善乡火井沟落居。(据明嘉靖《保宁府志》载,明代南部县“所辖乡凡九:安仁、政教、金兴、临江、永丰、宣化、崇教、仁丰、积善”)其后,支派渐繁,移彼徙此,散居梁州坝、插旗山、清浴口、高罐山和鹦垭河等地。估计到了明末清初,为了逃避战乱,蔡姓一支转迁至深山里万源县现在的公安乡、魏家乡交界处的梁州坝一地。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蔡姓一支命禄公,转迁入通江长三甲三品寨蔡家沟,至道光年间,已繁衍世系十有五世,至今则已是二十余世。蔡家世代聚族而居,全村下沟里2组、范家坎3组、上沟里4组,几乎都是蔡家人,总人口数量达720余人。

蔡家沟蔡氏一族,清代中期有当地名人蔡石玉,功名传家,是蔡家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前后主持建造了蔡家祠堂,把蔡家一族推到了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达到高峰。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文化遗迹,多出于那个时期。

蔡氏字辈:永远光前绪,身修治一家,文人多后起,世代享荣华。

蔡家大院子,共12个不同格局类型的院子,最多达300多人,80余户。院与院连接,“十二个大地坝连起的”,串(方音Chang一声)人户,天晴不当晒,落雨不湿脚。还有一个说法,“端碗饭吃出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