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艺术

据道光《通江县志》记载,“县百里有古白石县,西魏废帝(552 年)置,以境内白石川为名,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省入通江县,置县520年。古人凡百里置县,称土确定县城址,板凳乡乐天坪的土比白石寺村还重三分,可刚一称完,秤砣就掉落草丛中,再也不见,众人视为不祥,又白石寺村地形像两只凤凰,故将县城建在白石寺村。

唐时,建县必造像。由此习俗,当时白石县附近也有大量石窟造像。通江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席凯说,如今,古白石县遗址附近,还保存着窟龛18个,造像239尊,碑刻1通,造像多为佛道合龛造像,是研究四川佛道合龛石窟艺术和佛释道并存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其中,今年7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佛尔岭石窟为唐大中十四年(公元 860年)所建。最具特色的是东区7号 龛佛教造像龛,现存造像23尊,外方内圆龛,龛楣饰卷草,主尊着菩萨装端坐菩提树下说法,身后有宝瓶背屏和卷草纹桃形头光,龛顶四身飞天。其构图别致,雕刻技法精湛细腻,堪称唐代石刻之精华。

One thought on “距今1460 年的文化驿站——古白石县遗址”
  1. 据当地村民介绍,白石县在宋代纳 入通江县后,县城逐渐废弃,明成化年 间,当地人在此遗址上修建起白石寺,距 今500多年。寺庙建成后,工匠在中殿、 后殿的立柱上编制了 4 条倒立的竹龙, 学生放学后就把墨水浇在龙口,久之,竹 龙通体黑亮。清道光年间某年夏天,天 降大雨,寺庙前沙溪河水暴涨,须臾至山 门,寺庙忽簌簌作响,主持一看,4 条竹 龙已游至中殿门口,欲下河入海,主持慌 忙用青龙偃月刀齐腰斩断 4 龙,河水立 退。中殿门槛上至今仍有刀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