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璨烂十年
“难江”不再难
站在包谷地旁,望着那摩天岭上,
不望那个云彩不望郎。
犀牛那望月,犀牛那望月,
我望那红军回南江哟…… 这是一首南江人民盼红军的山歌,它已传到了北京,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送过。南江人民把这首山歌唱了15年,红军终于在1949年冬天回来了。为了很快地治愈巴山在国民党蹂躇下所受的创伤,并给它穿上龙纹凤彩的新装,毛主席和党中央给予了南江人民无限的关怀和支援。1951年中央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送来了75000斤大米、三亿多元(旧币),帮助恢复生产;更值得珍贵的是送来了1282张毛主席像片,和毛主席亲笔写的“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题词。南江人民遵循着毛主席的教导,继承了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重建家园。先后在悬岩绝壁上修出了六条公路,打开了巴山宝库的大门。横跨洛坪河,又修了一座在川北说来是最大的木桥,跨度为72公尺。高山在英雄们面前低头了,恶水也被英雄们驯服了。经过整俢河道以后,新辟了下两至大河、南江至桥享的220里枯水季节也能通航的航线。现在,“难江”不再难了。而未来的铁路线已测定,有那么一天,火车就要穿出古称天险的巴峪关,驶向北京。长赤这个山中平源,是最理想的飞机场。今后,自成都去北京的飞机,就可以在这里作中站休息,不必远航西安休息了。
米仓山和牧羊城
南江的面貌在银锄的雕琢下,不再是一片森林一片荒草那么单调。绿荫深处,昔日虎狼出没的地方,出现了禾苗油油、屋舍幢幢的田园。全县人民三年开出了40000亩新田。山下仰望,好像登着那层层的梯田就能直上青天。山上俯视,恰似万块银镜照映巴山。城北180里有一座米仓山,传说三国时曹操屯粮于此,孔明出计火烧米仓山,断其三军粮秣,打得他丢盔弃甲,败回南郑。现在这里万顷良田,夏日稻香百里,秋收谷堆如山,算得上真正的“米仓”了。木羊城是一个橫顺数十里,一展平的大坝,传说罗成大战图龙公主就在这里。1957年,人们在这个古老的战场上展开了新的斗争,在零下18度的冰天雪地里,开出了140亩新田。小伙子何正才穿着一双草鞋,昼夜不停地干,成为有名的“铁脚板”,可与罗成比美了。原来怕龙王恼怒,大作水灾,谁也不敢动土的迴龙寺梁山,出现了“社会主义胜利田”。1958年,南江粮食从解放前亩产一二百斤跃登“800斤县”的红榜,荣获国务院的奖励。过去,有时一朵无收的棉花,去年也出现了每亩数百斤的高产纪录。秋天,一眼看去,分不清哪是绕山的白云,哪是怒放的棉花。植棉姑娘康秀邦——一个红军的后代,去北京,把今日的南江新貌向党中央作了汇报:南江已成为江南,世世代代吃不上大米的生活永远结束了!“包谷大王”的帽子也摘掉了;姑娘不再是衣不蔽体,而是象山花一样绮丽多娇!1958年10月1日,我们又登上共产主义的天梯——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把人民公社比成共产主义的天梯,真是无比的确切。城东有一个小河人民公社,社里有个谷仓观山,山上古树葱茏,相传昔年有一个老道人在此白日飞升,遗有一个“漏米崖”在山中深处,若有人觅得此崖,世世代代都有吃的。这个愿望,在人民公社化以后,正在变为现实。公社一建起,就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全盘进行了规划。社员们凭着总路线的光辉和“八字宪法”,要创造出成百成千的“漏米崖”。
最使人兴奋的是社办工业的蓬勃发展。小河公社办了三个铁厂,年产720吨生铁,就是说每人每年有铁220多斤!从城里乘五公里汽车,驰过樵河大桥,就可望见建立在河边的以刘胡兰命名的高炉。熊熊的炉火投影在碧绿的江水里,泛起一片红色的波浪。呼呼的鼓风声,象河水催江水奔流一样地催着铁水奔流。这座高炉有103个工人,从采矿到炼铁,全是妇女。就是这些过去在灶头边转的妇女,在今天不仅炼出铁,而且使这个半吨容积的土炉,放出日产生铁一吨半的卫星,平均日产量也稳稳地保持在1000斤以上。
社员们以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兴办了一个年产1800吨的煤窖,五个榨油坊,六个造纸厂,八个硝厂,八个年产15100吨产品的化肥农药厂,和一个规模比较完整的农具厂。这些厂矿现在看来还是嫩小的幼芽,但它们是富有生命力的,几度春风过后,便会开出无数绚烂的花朵,结出累累香甜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