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江

南江原名“难”江。据旧县志载:因江水难涉,故名。离城北去上两河口,130华里要过24次河,浅处及膝,深处齐胸。水起水落频繁,无法设渡搭桥,只能涉水而过。人称“一天24道脚不干”。河水流的都是巴山顶上的溶雪水,脚一放进去,就象踩在针毡上。河底生着厚厚的青苔,每个鹅卵石上都象抺有青油,一踩一滑,寸步难行,山里气候变化无常,万里晴空顷刻来了滂沱大雨。一山相隔,这边烈日烤人,那边寒雨湿衣。还有那实然而来的山洪,不知吞没了多少行人的生命!

江难,山也很险。比如,从赶场溪到桥亭子,只不过30里路程,就得经过奈何桥、望乡台、阎王扁、挺心石、转盘磨等闻名胆寒的险道。奈何桥一木悬空,下面是乱石和急流,有心脏病的人是无法过这种桥的。望乡台下一条很长的石梯路,是在绝壁上錾成的,就象从天上搭下来的一样。阎王扁只放得下一只脚,旁无一木可攀,如马戏里走钢丝一样。挺心石据说是阎王扁中一种刑具,此处作为地名,其险可以想见了。在旧社会里,是无法驯服这些险山恶水的。到了清朝,统治者索性施展“驼鸟的聪明”,把“难江”改名南江。这样一来,似乎也就不再“难”了!

逃荒者

南江的方音土语非常复杂。比如对父亲的称呼就有“爹”、“爸”、“爷”、“呀”四种。常有这样的事:几家人同住一个院子,彼此却很难听懂别人在说什么。这里很多人不是土著,而是来自四面八方,最多的是来自川北和陕南的逃荒避难者。达县就有这么一句话:“振烂就振烂,振烂翻铁山”!翻过铁山就是大巴山了。这些不怕千山万水的流浪人,都有一个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他们非常勤劳勇敢,在崇山峻岭、雀鸟难飞之处,走出了一条条的路;在荒草没人、蛇不疴屎的地方,垦出了一片片的良田。他们走进巴山,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经常和野兽斗争。有一首民歌这样唱着:高高山上没搞头,又出野猪又出猴。要想夫妻同床睡,除非包谷收上楼。每年播种和收获的季节里,农民们便在地旁搭起棚子,升起烟火,日夜防守。有的为了使庄稼不遭兽害,还用绳索吊到猴子不能攀缘去的地方下种。由于抗兽,大家自愿联合起来,平时相处非常和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