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两角”今何在
四、结语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往往都浓缩在地名里,地名也常常是一个地方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表征。
钩沉唐末五代以来文献,我们发现,在命名上,有把“孤云两角”作为一个整体的,也有一分为二的;就方位而言,有说在南江县北的,有说在南江县西北的,有说在南江县东的,意见分歧。古今学人考证其地望,也歧解纷呈,抵牾之处甚多。虽搜罗宏富、深究渊源,亦难以弥缝罅隙、自圆其说,沦为纸上谈兵。
征引前人文献,不加甄别,以讹传讹,甚至牵强附会,攀附名人,美化乡邦,是治学轻率和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表现。同一地名不同历史时期所指的区域不同,容易出现“地名飘移”现象,造成张冠李戴的结果,譬如多地出现“截贤岭”。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之争正由此引发。
因战争、饥荒及自然环境方面的灾害,明末清初,大量移民涌入南江。在“孤云两角”及截贤岭周围生息的移民,因不知“孤云两角”等地名原来的名字,便用新的名字为它们命名,出现“同地异名”现象。历史上,一些地名几易其名、有多个称谓或多种写法,而同名者又未必同地。古老的地理实体永远都在那儿,但它们的称谓在不断变化。新称谓覆盖了旧名称。名称虽新,但指代的依然是原来的地方。
地名命名的意义在于地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名命名时的着眼点,也是命名因由或理据。地名命名、演变始终会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地名由少数人称说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传播和筛选过程,其中会出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征。自明代以来,随着米仓道行人减少、道路荒废,“孤云两角”及截贤岭周围土著消亡,随后被移民“落担”“插占”,“孤云两角”和截贤岭原名称及其蕴含的人文特征随之消失,从而以一种新的地名替代。而在新旧地名替换之间缺少时间让渡的情况下,哪怕是作为地方志的官方书写,也难以可靠地记录一山一岭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
“孤云两角”及截贤岭之名实关系纠缠不清,原因就在于孤云两角“同地异名”、截贤岭“异地同名”。诚如南宋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序》中所言:“言地理者,难于言天,何为其难也?日月星辰之度,终古而不易;郡国山川之名,屡变而无穷。”
山,还是那座山;岭,还是那座岭。变换的是时代,是名称及人心。
(周书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