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李开元认为,“截贤岭在两角山和米仓山之间。萧何追韩信,方向不是往关中去,关中那是秦军的地方,是敌对阵营。他实际上是往四川走的,走米仓道穿越大巴山,进入今四川南江,然后东去鄂西,经过南楚回归故里。萧何往南面追韩信,在两角山和米仓山间有截贤岭。”(《楚亡:从项羽到韩信》第一章《大将韩信》第六节《萧何截贤追韩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5月版)

学者蓝勇认为孤云、两角二山在南江县关坝镇之北的草鞋坪(即宋元米仓关)一带。(见《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收《古代的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草鞋坪在南江县大坝景区之南、关坝镇之北,距离饮水坝不远,为米仓道传统路线必经之地。“孤云两角”地望与陈显远的考证大略一致。

学者郭声波认为,截贤岭位于今光雾山主峰东北,光雾山海拔2507米,比草鞋坪西南的小光雾山高出175米,更容易形成“孤云”——即俗称的“戴帽云”。截贤岭东北的双峰山(九角山)是东北——西南并峙,行人可以望见(今日二南公路改走九角山以东的陈家山,已不能望见),草鞋坪的双峰山(红岩子)却是西南——东北并峙,行人只能望见一峰,也不如九角山的象形。根据音韵学考证“孤云”二字:“‘孤’,《广韵》‘古胡切,平模见’;‘云’,《广韵》‘王分切,平文云’。”“孤云”二字唐宋读“guwen”,与今“光雾”二字发音极近,“光雾山”之名盖由“孤云山”音变而来,而“光雾山”之本名应该指今大光雾山;九角山当指山峰有九(或泛言极多),但其中两峰尤为突出,有如龙角,故古代亦名“两角山”,山下之“龙神殿”盖亦缘此得名。(《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原载《四川文物》2012年第6期)郭氏认为,孤云山就是今大光雾山,两角山就是今九角山。

光雾山之南有小光雾山。《(道光)南江县志·舆图》将光雾山标注为“光木山”。道光初年南江县知县胡炳在《疏河记》一文中写道:“且江(即南江——引者注)自光木山发源,东南行,而与岷江合流以入于海。”

上述观点认为“孤云两角”及截贤岭在南江县之北或西北。也有持“孤云两角”在南江县东的观点。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南江县训导、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解元(乡试第一名)卫道凝在《南江山水道里记》一文中写道:

其自桦林关发源者,曰南陡河(亦名南屯河,俗名沙坝河——引者注)。受群流,五十里至赶场溪。过孤云岭、两角山,西流四十里,至关路口。又二十里兴马坎,复流至大河口,为明水。明水下至龙门溪,历石板潭,至神潭场溪,流入两河口,合于巴江。

卫氏记载南陡河流至赶场溪(今赶场镇境内),“过孤云岭、两角山,西流四十里”至关路口(今关路乡境内),此说大错特错,应为南陡河经赶场溪南流至关路口。赶场、关路均在县东。《(道光)南江县志》上卷《山》“孤云山”条说孤云山“在县东十五里”正是受此影响。后来,人们可能发现了问题,故《(民国)南江县志·山脉志》“孤云山”条又改为“在县北五十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