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竹路”应为“大行路”。《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胡三省注:“今兴元府,古汉中之地也。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今巴州汉巴郡宕渠县之北界也。三巴之地,此居其中,谓之中巴。巴之北境有米仓山,下视兴元,实孔道也。”该书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胡三省注:“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兴元之南有大行路,径孤云两角,过米仓山则至巴州。”胡三省注均作“大行路”。“行”字篆书极易同“竹”字混淆,故疑“大行路”为“大竹路”之误。“大行”,古时接待宾客的官吏;大行路,当为宾客来往的官道。

《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六《畜兽·猿》又引王仁裕《王氏见闻录·王仁裕》:“王仁裕尝从事于汉中,家于公署。巴山有采捕者献猿儿焉,怜其小慧黠,使人养之,名曰‘野宾’。……乃遣人送入巴山百余里溪涧中。……又使人送入孤云两角山,且使絷在山家。旬日后,方解而纵之,不复再来矣。”

南宋陆游在诗中多次写道“孤云两角”地名:“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店当古路三叉处,山似孤云两角边。”(《西路口山店》)“孤云两角山亡恙,斗米三钱路不忧。”(《蜀僧宗杰来乞诗三日不去作长句送之》)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七《利州路·巴州》“两角山”条:“在南江县北九十里。王子韶诗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邀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大唐集州刺史杨师谋之记。”

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南江县》引旧志“南三里,孤云、两角二山,王子韶诗‘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有石刻萧何追韩信处。下有溪,是名韩溪。按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俱在栈道,去县二百余里,其碑刻则移近县耳。”

曹氏引文明显来源于王氏《舆地纪胜》,或者说所引旧志就是《舆地纪胜》;再落实到具体处,即《舆地纪胜》之《舆地碑记目》。但话题一转,说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不在南江县境,只是记载“萧何追韩信”事情的石碑“移近县耳”。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句本出《三秦记》,系汉代民谣,无作者。王象之将其说成王子韶所作,不知根据何在?王子韶何许人也?不可考。后世,多有人将“孤云两角,去天一握”说成是王子韶作,皆因王氏误导所致。

《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四川》载保宁府巴州南江县“南江,州北(即巴州之北——引者注),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该书卷四二《地理志三·陕西》记载汉中府治南郑时,也提及“孤云两角”:“……西南有巴岭山,南连孤云两角、米仓诸山,达四川之巴州。”

光雾山主峰的“戴帽云”
光雾山主峰的“戴帽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