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笔下所刻画的“巴女”,犹如“岭南”、“瘴气”、“蛮儿” 等词汇一样,它们代表的文化意象是远离中原文化核心区域的蛮荒之地。在《中华古典诗词辞典》中对于“蛮儿巴女”的解释是:“当时对湖北四川一带青年男女的称谓。”[8]这一解释虽并不准确,不过从中亦可透露出古代文人们对于当时巴地的总体印象是蛮荒、偏远且有别样风情的异地。文人迁客们通过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描述,实则抒发的是他们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唐宋以来, 文官调任或被贬地方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这些文 人被贬是个人仕途上的不幸,而这种宦海沉浮的经历,反倒在文学创作上给他们提供灵感与空间。他们在文献中对于所经之地的景色、人文等地域文化的描述,也为后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材料。

诗歌文献中所刻画的“巴女”形象,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其一方面描绘了巴地女子豪放、善于吟 唱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种民间文化的描 述,衬托了巴地文化远离中原文化的异质性的特点,进而透露出了作者对于自己身处蛮荒之地的那种复杂心态:若是游玩应当有猎奇、探险成分; 若是被贬至此,那更多的是不甘与抑郁。

作者:陈桂权,博士,主要从事巴文化史与农史研究

注释:
① 漆娟对于“巫山女神”文化意象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只是因其分析的“巫山女神”与“洛神” 的性质相类似,属于民间神话成分,与本文研究的“巴女”不能等同视之。参见:漆娟.《花间词》中的“巫山女神”意象的文化学意义[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1):14-18.

② (清)王琬.尧峰文钞.卷44,四部丛刊· 集部,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③ (宋)郭茂倩 辑录.乐府诗集.卷81近代曲辞· 竹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章如愚.上唐群书考索 续集.卷48舆地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16,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⑥ (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292.

参考文献:

[1]王子今.“竹枝词”的文化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

[2](明)高 启.高青丘集:上[M].(清)金 檀,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68.

[3]潘 超,丘良任,孙忠铨,等.中华竹枝词全编[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

[4]刘 力,郗海芸.由蛮夷到华夏:试析周秦之际巴人族群身份的变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5(1):12.

[5]马 强.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 以西南与岭南民族地区为考察中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53.

[6]马 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8.

[7]陈桂权.由副食到主食:从马铃薯的本土化看其主粮化的前景[J].古今农业,2015(3):15.

[8]宋协周,郭荣光.中华古典诗词辞典[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25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