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
在归类有关“巴女”的诗歌作品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在建构“巴女”形象时,除了将其与 “竹枝词”、“蛮”等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之外,还有 许多对于巴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的描写,它们作为文化背景对于“巴女”形象的建构有重要的支 撑作用。对于中原士人来说“巴蜀”地处西南,是 偏僻之地,他们来到巴蜀之后,对于当地的山川、河流、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均有一种好奇感。正如 马强所言:“由于巴蜀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 独特性,也由于唐宋时期题咏蜀地的作者大部分来自文化中心区所在的长安、汴京,唐宋诗歌中蜀地意象中的‘山川奇异感’是十分突出的。”[6]对于巴地的感受同样如此。在描述巴地自然或人文环 境时,诗人们常用到“畲田”这种农业景象,如“巴 女烧畬剑水边”,“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畲”。畲 田这种农作形式曾经广泛存在,尤其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山区耕作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刀耕火种”,杜甫在《戏作俳谐体遣闷二 首》中说:“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其形象地说 明了畲田的特点。南宋时,范成大《劳畲耕诗序》对三峡地区(也就是巴地)的畲田做了更为详细的 介绍,他说:“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 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 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苖盛 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蓺,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⑤这种烧畲的耕作形式也是南方山地农业的重要特 点,而巴地多山的地形特点限制了平地农业的开 展,所以,农 民只有在山地进行农业垦殖活动。“巴女”诗所描写的“巴女烧畲”的劳作活动,正符 合这一历史基本事实。
另外,王维虽未到过巴蜀,但其凭借着历史常 识对巴蜀的自然人文特点进行了一番想象,在《送 梓州李使君》诗中,他如此描绘巴蜀:“山中一半 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诗中 “巴人讼芋田”是对巴蜀农业活动的描述,源于《史 记·货值列传》。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卓氏曰 “吾闻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鸱,至死不饥”。其所言 “蹲鸱”便是芋头。从人类最早对食物的利用看, 根茎类的作物是主要来源之一,而后来随着农业 文明的发展,种植取代采集后,在人类的食物谱系 中根茎类食物,则退居次要地位,仅成为灾荒年景的保障或穷苦人的无奈选择。[7]在中国以芋头、木薯、番薯等根茎作物作为主食,且规模化种植的地 区通常是偏远山区。诗人所用“巴人讼芋田”反映 的也正是这样的事实。清代的王琬在《巴州歌》中 也说:“琴台铃阁清如水,帘外无人讼芋田。”可见 由于地形多山的缘故,巴地农业景观也呈现出山 地农业的特色,以“畲田”、“芋田”为特色的巴地农 业元素,也同“巴人”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在唐代诗人所建构的“巴女”意象中,其 所传达的主要还是对于巴蜀之地偏远的“客居之 愁”。这种心态与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他们在看 待西南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时往往会表现出另类 的好奇与忧愁。明人高启所作《送袁宪史由湖广 调福建》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诗云:“只谓远游 苦,宁知远游乐。君今万里归,颜色殊不恶。自言 楚帆开,初别凤凰台。采石月下过,匡庐天际来。试沽彭泽酒,憔悴陶家栁。最爱小姑妍,临行复回首。远逐绣衣游,闲登黄鹤楼。千峰汉阳晩,一雁 洞庭秋。西上荆门渚,银钗见巴女。歌断竹枝词, 江陵夜风雨。看尽几多山,今朝始得还。秋风吹驿骑,又欲度闽关。闽关闻更好,瘴雾晨收早。椰 子美如浆,兰花多似草。嗟余恋故乡,不肯涉津梁。把酒看君去,相思空断肠。”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