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诗人将“巴女”形象引入诗歌创作中始,后世文人在描写巴蜀人文风情时,多援引其 中,“巴女”所传达的基本内涵,依旧延续着“善于 吟唱竹枝词”、“敢于表达情感”、“勤劳朴实”等基 本特点。如南宋苏泂《泠然斋诗集》卷七中有一首 诗名《濯锦江》:“机丝波影借光华,巴女临流住几 家。争向芳菲偷锦样,织成平白溅江花。”明代高 启《送袁宪史由湖广调福建》中:有“西上荆门渚, 银钗见巴女。歌断竹枝词,江陵夜风雨。”[2]在这两首诗中“巴女”一词,基本上沿用了唐代文人的用法,主要是将“巴女”作为巴蜀之地的文化象征元素。但若严谨地划分,《濯锦江》中的女性,从地域范围来看当属于“蜀女”非“巴女”。且在历史文献中对于“蜀女”形象特色的描述与“巴女”有着明显的区别。苏泂错将“蜀女”作“巴女”,或许表明作者不识巴蜀之别,亦可说明经过唐代诗人的创作与应用后“巴女”意象已广为诗歌创作者们所知。
清代,王琬《巴州歌二首再送陆知州》描绘的正在烧畲田的巴女,刻画的是其勤于劳作的特点, 其曰:“巴女烧畬剑水边,巴儿醉舞玉山前。琴台铃阁清如水,帘外无人讼芋田。”② 王启霖在《合阳竹枝词》中描写了劳作中唱秧歌的巴地女性,“欲行不得唤哥哥,解得禽言劝慰多。巴女一声更清脆,《茶歌》不唱唱《秧歌》。”吴伟业在《送吴门李仲 木出守宁羌》中也描绘了巴女善于吟唱的特点,其 云:“不堪巴女曲,尚赛武都王。”
二、“巴女”形象的文化背景阐释
古代诗人笔下的“巴女”形象具有:勇于表达情感、善于吟唱、勤劳朴实等基本特点。从文化学层面上看,巴地女性所具有的特色正是巴地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巴女形象与巴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巴女”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做一初步阐释。
(一)竹枝词与巴文化
在描述巴女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作者往往会把“竹枝词”与“巴女”联系在一起,这说明吟唱竹枝是巴地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特点之一。竹枝词作为“里巷之曲”能反映“风俗之大端”,唐代经文人效仿、加工后,逐渐成为一种诗体。
巴地是竹枝词的重要发源地,其地方气息浓郁、特色鲜明,对于研究地方文化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在宋代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对于竹枝 词的起源,如是定义,其曰:“竹枝词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③ 故,竹枝词又有“巴渝曲”、 “巴渝辞”的别称。明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也 说:“夫竹枝者,闾阎之细响,风俗之大端也。四方 莫盛于蜀,蜀尤盛于夔。”曹学佺虽然混淆了巴蜀的自然地理的概念,夔州从地域上讲应属巴地范围。所以说,巴地尤其盛行吟唱竹枝词的风俗。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对于巴地竹枝词的特点及 流行的情况,有所叙述,其云:“四方之歌,异音而 同乐。岁正月,余见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 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 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狞不可 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 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 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俾后之聆巴歈者,知变风之自焉。”[3]另有《万州图经》记:“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蛾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巫山志》记载当地“琵琶峰下,女子皆善吹笛,嫁时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词送之。”《夔州府志· 风俗》中亦记万州开县民俗:“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竹枝词在巴渝之盛行可见一斑,正如曹学佺所言:好唱竹枝“夔俗比比如是矣”。从文献中还可看出,女子是唱竹枝词的主要群体,正是源于巴地此风俗,诗人们所刻画的“巴女”自当具备善唱竹枝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