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于鹄曾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这首诗描述 了一名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的女孩,那悠然自得, 天真烂漫的形象,全诗所呈现出的也是一副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牧童”是古代诗人描写乡村田 园图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唐代杜牧《清明》中“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代袁枚在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又如清代李中立在《游绵山》诗中有 “牧童吹笛弄西风,日光隠隠沉沧海”。诗人笔下 的“牧童”往往代表着一种闲适、优雅与超然的情 怀,或许正是牧童那种天真的个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形,触动那些在仕途官场中历经各种磨练的文人们的内心。不过,若读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文学角度描写的“牧童”少有指明性别的,到 底是男童还是女童在放牧呢?从诗中我们不得而 知,这点就诗词赏析而言,并不重要,而若从以诗 证史的角度看,这一细节恰好能说明某些地方文化的特色。女牧童的形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并不多 见,《巴女谣》中所说的“巴女”显然就是一名放牧 的女童。从作者于鹄的宦游经历来看,其人生活动轨迹虽多在长安,但也曾有山南东道荆南节度使做幕僚的经历。山南东道所辖治下夔州、万州等地亦属巴地。由此看来,于鹄对于“骑牛巴女” 的描述也有一定事实依据。“骑牛巴女”形象传达 给人们的信息是巴地女子自由、豪放与洒脱的个性。在清代时人陈蕴辉《合阳竹枝词》中同样也描 绘了一位骑牛唱竹枝词的女童,其曰:“江上田家 小女儿,骑牛日日饮江湄。双鬟初露垂髻影,也解 春风唱《竹枝》。”竹枝词这种来源于民间的诗歌形 式,自唐代诗人开始见于文字,“至明清已经得到 空前普及。诗人们以此作为表抒历史情感、文化观念、社会思想以及乡土意识的习用形式。‘竹枝 词’从发生到兴起,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现象,但多角度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若干特征”。[1]巴地恰好是竹枝词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唐人于鹄,清 人陈蕴辉在诗歌中均将“巴女”与“竹枝词”这两种 地方文化元素联系在一起,进而刻画出了“骑牛巴 女唱竹枝”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这是巴地女性形 象特色,亦是巴文化之特色。当然,从于鹄《巴女 谣》流传广度看,我们并不能排除清代的陈蕴辉是 有意模仿,即便如此亦说明“骑牛巴女”形象已成 为诗歌描述巴地人物风情的重要元素,而陈蕴辉本就是合川人,从他的出生来看,其对本地文化当 比千年前的于鹄了解的更多。故而,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古代诗人们对于“骑牛巴女”形象的描述是 基于其见闻经历。在其传达闲适的田园风情之外,客观上还起到了刻画巴地特色文化的作用。前者有意为之,后者则是蕴涵其中。

历代诗人中对于“巴女”形象描述最多的当属白居易了,在他的宦游生涯中,曾短暂任忠州刺史职。忠州即重庆忠县,乃古巴郡地。元和十三年(公元819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翌年即从江州出发赴任忠州。白居易此次得以起复忠州刺史,是得到了新任宰相崔群的大力举荐。崔群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8 年)九月,升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拜相。在《除忠州寄谢催相公》诗中,白居易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得以离开江州,重任要职的激动心情,其云:“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趣见情深。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诗的最后两句以“鸟离笼中”的比喻,来衬托他的复杂心情,即便忠州条件很差,他也并不在意。也就是在他任职忠州期间,其以一种“审视异样”的眼光对巴地风俗民情进行了许多描写。在《竹枝词四首之一》与《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两首诗中,白居易都用到了 “巴女”意象。在《白氏长庆集》卷十八《竹枝词四首》中有一首,其云:“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又《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中有:“颁条示皇泽,命宴及 良辰。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有如蛰虫鸟,亦 应天地春。熏草席铺坐,藤枝酒注樽。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蛮鼔声坎坎,巴女舞蹲蹲。使君 居上头,掩口语众宾。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 在这两首诗中,白居易均将“蛮”与“巴”相互勾连 在一起。他的这种视巴地为“蛮”的认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后 文再详述。在 “蛮 儿”、“蛮鼓”、“巴女”、“风俗陋”这些词汇中,透露出作者对 于巴地人文风情的基本认识。诗中的“鼔声坎坎” 与“舞蹲蹲”是形容舞乐的常用短句,其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