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人笔下所刻画的“巴女”形象具有“善唱竹枝词”、“勤劳朴实”、“敢于表达情感”等个性特色。诗歌对于“巴女”形象的建构,既体现了巴地女性特点,也反映了巴地自然人文风情。
关键词:巴女;蛮儿;竹枝词;巴文化
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中,当地人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性、风俗语言、衣着穿戴等都是其文化印象的 主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人类学上看,某地域内生活的人的文化印象,是其区别他地之人的重要特点。在巴文化的研究中,对巴人形象的分析尚停留在历史文献的描述层面,且少有对于巴地女性形象的分析。① 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唐代开始,以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流寓巴蜀的文人为 代表,在他们的作品中,主要是诗歌,开始提出“巴 女”这个专有名词,后世文人便沿用了下来。分析 “巴女”的形象是研究巴文化的内容之一,也可丰富完善人们对于巴人特点的印象。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巴人的刻板印象是“勇猛善舞”。无论是助 武王伐纣,还是应刘邦之征招参与楚汉争霸,以及 后来所谓“巴出将”的说法,都是巴人勇武的体现。这种对巴人的文化印象多出自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却有所缺失。文人对于“巴女”的刻画,某种程 度上正好可弥补这一缺失,并起到补充巴文化研究的作用。故本文尝试梳理文献中关于“巴女”形 象描述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做一阐释。

一、“巴女”形象的塑造与刻画
在历史文献中,“巴女”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人的诗歌里,李白、白居易、于鹄、郭元振等人均创作过与巴女意象相关的作品。通过分析这些诗歌 对“巴女”形象的塑造,我们能从中看到处于文化 中心地区的文人士大夫们对巴地有怎样的人文印 象。李白《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这是一首抒发女儿情 长的诗歌,其描绘的是一位心系情郎的巴地女子, 诗中以奔腾迅速的“巴水”、疾驰如飞的“巴船”来 衬托“巴女”对远去情郎那念念不舍的情怀。李白 生于蜀地又好游历,故对于巴蜀的自然景观、人文 特色均有直观的认识。山险水激是巴地自然景观 特色之一,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对此有更为 形象的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用了更 为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江水之险激,与《巴女 词》中对于巴水、巴船状态的刻画属于同类表现手 法,虽衬托的是主人公不同的心情,但诗人对于环 境的描写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