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窟调查记略
北龛石窟地处巴中市城北1公里的苏山山麓。《巴中志》云:“北龛在巴江北岸苏山之麓。……岩间多小佛龛,镌镂精细,非近世所能作”。现存像34窟龛,342尊。造像始于隋代,续镌于初、盛唐。有佛教艺术33窟龛,佛道合雕像1龛。2号龛雕一佛二菩萨立像(图9)。左、右壁各有供养人2身。左壁为2男装供养人,身着圆领窄袖长襦;右壁为2女装供养人,身着窄袖衫襦,穿长裙,裙带及浮部(图10)。这是着隋代装的4身供养人。7号窟雕释迦说法图、菩萨、弟子、天王、八部众、力士、七佛、伎乐、飞天齐聚窟中,神灵体系庞大,计71躯。左壁下方雕2男装供养人和一马及马夫。右壁下方雕2女装供养人和一马及马夫。二女装供养人,头梳高髻,身着窄袖衫襦、裙带及浮部,前者肩披长巾,足着高头履,后者足着软履,身躯修长。这些着隋代装的供养人,是为该窟断代的依据。14号窟雕药师经变相。药师佛居中,弟子菩萨列于侧,八部神众列于后,十二药叉大将立于坛基上窟楣雕饰华丽精细,两侧各一身伎乐蹲坐于祥云之上,左者弹琵琶,右者吹笙,似发出袅袅之音,形象十分生动。外龛左、右壁各雕着隋代装的女供养人2身。23号窟系老君、释迦合雕像,似表现了唐代’道先佛后”的政策。
东龛石窟地处巴中市城东0.5公里的插旗山下。旧有造像24窟龛,今存者8窟龛47躯。1号窟雕释迦说法图,右壁力士身挂璎珞,下着百褶长裙,肩宽腰细,近似于西龛21号窟隋大业五年的力士。该窟系隋代造像。
南龛石窟地处巴中市城南0.5公里的南龛山腹。《巴州志》云:“南龛山古名化城山,在州南二里。山之北崖为金榜山,南龛在山腹,崖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镌佛累累,亦不知创自何时?”南龛石窟依山开凿,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以大佛洞区最为密集,一般以四层开窟,真是“大龛小龛,前佛后佛,雕龛玲珑,密如峰房”。现有造像174窟龛2483身。这里的早期造像如105、107、108、109、116等窟龛有隋代造像之遗风,而将其定为初唐造像较为稳妥。因此,南龛石窟始凿于初唐,盛唐时大量开凿并具规模,中晚唐时亦有续镌,宋代以降,几乎未再开窟造像。
这些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艺术,仅有道教艺术和中国民间俗神各2龛。其佛教题材有:释迦说法图38窟龛;释迦七佛1龛;“西方三圣”2窟龛;西方净土变相6窟龛;一佛二菩萨7龛;一佛二弟子2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4龛;一佛二菩萨二力士2龛;三世佛(既有“竖三世”,也有“横三世”)4龛;三世,十方佛1龛;弥勒说法图6窟龛;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2龛;过去七佛3窟龛;圣劫千佛2龛;佛教史迹故事—双头瑞像1龛;菩萨29龛,其中能确认为观音的有19龛;卢舍那佛2窟;墓塔18龛,是用来埋葬僧人骨灰的;另有密宗造像12龛,其中:药师三尊2龛,地藏六趣1窟,诃利谛母2龛及一铺,五方佛1龛,单身地藏2龛,药师地藏1龛,陀罗尼经幢1龛,毗沙门天王1窟龛。105号窟雕西方三圣,阿弥陀居中,右壁雕观音,冠中刻有立佛,左壁雕势至,手执玉印。二菩萨下裙紧扎,衣纹贴体,有如出水之势,身肢略扭,体态娜娜,美如“宫娃”。二天王肩宽腰细,头不着盔,而束发饰珠,肩覆膊,着明光甲,下着战裙,足穿长靴。该窟造像有明显的隋、初唐的艺术风格。107号窟雕“横三世佛”,二力士头戴小冠,饰项圈,挂璎珞,下着长裙,裙撩膝处,具有隋代力士的显著特征。69号有“开元二十三年党守业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的造像记。71号窟“开元二十八年张令该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的造像记。89号龛有“天宝十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造像记。94号龛镌“会昌六年巴郡太守荣阳郑公新建天王记”。65号龛镌“乾符四年赵荐凡镌毗沙门天王一躯”的造像记。这些造像记是考证南龛石窟的重要依据。
水宁寺石窟地处巴中市城东37公里的水宁寺钲。这里于“梁普通六年(525)置遂宁郡,又于郡里置始宁县,开皇三年废郡,乾德四年废始宁县”。由此可脂昔日之始宁寺,在建郡的57年,置县的441年里,当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这里现存有佛教石窟艺术38窟龛316躯,尤以1—9号龛艺术价值高,有“水宁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之称。1号龛雕“药师三尊”,8号窟雕“释迦说法图”。龙门石窟地处巴中市城南15公里的三江乡龙门村的巴江岸边,当地习称“一石三座庙”。这里有盛唐时的佛教艺术8窟龛81身。造像保存基本完好,不失为盛唐之佳作。2号龛雕观音一身,6号窟雕弥勒说法图。
石门寺石窟地处巴中市城北13公里的玲云乡石门市村。现存佛教造像20窟龛138身,题刻2通。“文革”中毁其像,然残迹尚存,亦不失为盛唐之佳作。
千佛崖、佛尔崖石窟,地处巴中市城西25公里的恩阳钲郊区约200米。南朝梁普通六年置义阳郡,并于郡里置义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元朝至元二十年省恩阳县入化城县。千佛崖现存盛唐佛教艺术7窟龛1230身,保存基本完好。佛尔崖存佛教遗存8窟龛51身,为初盛唐作品,但因损毁之后又补塑添彩,面貌全非。
麻石垭佛尔岩造像,地处巴中市城西23公里的麻石垭乡麻石垭村。现存佛教艺术10窟龛28尊。第5号窟雕释迦说法图,八部众散布于佛弟子、菩萨、天王间。右壁有“开元二十八年建石龛镌佛像记”。
玉井佛尔岩石窟地处巴中市城西北的玉井乡玉女村,现存宗教艺术9窟龛50身。壁间有题记三则,伟永泰元年(765)”和“上怎年”(应为肃宗年号)的题记。多为佛教艺术,亦有明或清时在旧窟中新雕的中国民神“雷公及十二天将”。造像为中晚唐雕刻。
沙溪石窟座落在巴中市城东15公里的兴文钲沙溪村,有佛教艺术17窟龛186身,雕造于盛唐及中晚唐。
佛爷湾造像地处来龙乡桅杆垭村二社,现存像8龛42身,全系中晚唐的佛教艺术。
此外,在巴中市境内还有甘泉乡的佛尔岩佛框湾摩崖造像,曾口钲的佛洞湾、三江钲的佛爷湾、三汇钲的奥基寺和巴州钲的柳津桥造像。这些都是盛唐或中晚唐时期的佛教石窟艺术。
二、宋代造像
五代十国的降临,实为盛唐以后藩钲割据的延续。此时的巴中石窟已停止了开窟造像。
宋太宗赵匡统一中国后,就佛教内部是“诸宗开始融一”,而儒、释、道三教也愈趋合流。然皇帝而下,多信道教。宋徽宗自封为道君皇帝,实施了“灭佛兴道”政策。而至南宋绍兴后,巴中石窟中道教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今日的曾口钲,当时还是曾口县时,其郊区就出现了3处道教石窟:即朝阳崖石刻,卧牛山石窟,广福洞石窟。
朝阳崖石刻地处曾口钲书台村北的巴河岸边,现存道教艺术5龛18尊,题记10通。造像因在“文革”时遭到破坏而留有残迹,而题记保存完好。有南宋绍兴丙辰(1136),隆兴二年(1164)乾道九年(1173),淳熙八年(1181),淳熙乙酉(1189),嘉定壬申(1212)年的题记。根据题记和造像的风格特征,该处造像为南宋时镌凿。卧牛山石窟地处朝阳崖东约300米的卧牛山顶,现存道教艺术6窟龛20身。1号龛雕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头戴冕冠,身着冕腹(图26)。对三官的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说他们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是早期道教中十分显要的神明。2号龛雕玉皇大帝。3号窟雕“三清”尊神,元始天尊居中,道德天尊列左,灵宝天尊在右。广福洞石窟座落在曾口钲寿星村,现存道教造像10窟22身。
三、明代造像
明代诸帝,多崇信佛教,而明代又是道教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道教发展的最后回光。而巴中石窟中仅有三处造像是这时的宗教艺术遗迹。
观音崖造像地处巴中市城西北的玉井乡观音村。观存12龛,仅有残像12身。5号龛雕关公,龛额横刻有“武圣宫”三字。6号龛雕鲁班,龛楣上横刻“鲁班祠”三字。9号龛雕夫子老君佛,龛柱上有联语“三教作主宰,万代为宗师”横刻“道贯古今”。11号至12号龛间有万历十五年、万年二十年、万历二十六年、万历四十二年等碑记。
瓦川坪造像地处巴中市城北40公里的柳岗乡碧凤村,现存像8窟龛37身。据清道光时的碑记所云,是凿去旧像而新建大龛。此处造像始凿于明代,现存之像为清代道光时重镌。3号龛雕吾二爷。联语云:“人不怕我又怕我,吾不害人又害人”,横额刻“恶不仁者”。7号龛雕真武祖师,火焰纹项光,身着甲,左足踏龟座,右足踏蛇座,坐于高坛。门楣上刻有联语“手持宝剑安天下,脚踏龟蛇保太平”,额刻“威镇仙洞”。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