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朝阳洞摩崖造像
3、造像形制变化多样。结枷跌坐的释迎、夫子、老君、文昌衣纹皱褶柔和生动飘于石座上,均系方形莲台于金刚座上,金刚座上多刻“万字格”“卷草花卉”等图案装饰于底座正面。造像周边崖壁多刻造像碑褐,这与其他造像相比,更有多样性,充分显示了朝阳洞摩崖造像的特征。
4、人物个性分明。从这些造像看,表情各异,不同造像表现了不同的人物特征,刻画得“腊高德重,为人所尊”。如圆雕的仙女、童子年轻貌美,情态夭真活泼,充满蓬勃朝气。
5、朝阳洞“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以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由于李唐王朝过重偏信李耳“道教”,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唐代“三教”正统之争空前激烈,更多的出现了道先佛后。宋、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则极力利用儒家思想作为他们精神的统治支柱,虽然对佛、道二教有着某些限制,但民间还是积极地加以保护和推行。儒、释、道三教合一,佛道融合,在巴中地区明、清造像中多有出现,但大多规模较小,内容较少,工艺较差。朝阳洞造像融夫子、老君、佛、观音、文殊、普贤、玉皇、药王、文昌等于一处,或一完三教,规模最大。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雕刻精细,当属巴中地区明、清时期三教合一造像的典型之作。
(来自:《四川文物》2010年1期,作者:汪信龙;摄影:谢朝晖;绘图:杨静秋)
THE END
0
打赏
海报
巴中朝阳洞摩崖造像
2009年5月6日,巴中市巴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在观音井镇乐丰办事处进行田野调查时,离乐丰场1.5公里处的凤仪山半山腰发现了较大规模的造像及石刻。普查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