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源流考
(4)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蹄舞”。
川东地区是巴人的老家。秦统一巴蜀后,加强了对巴人的同化,巴族血统参加了华夏血统,巴人文化也渗透到华夏文化之中。但民族文化一经形成,总有它的惰性(或叫独立性),虽经历相当长久的岁月,残存在民间的文化遗迹也不会消失干净。因此,只要在川东地区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巴渝舞的遗迹。
《华阳国志•巴志》云:“汉时县(广都)民朱辰,字元燕,为巴郡太守,甚著德惠。辰卒,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蜑鼓刀辟踊,感动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顷许皆为之曲折。”
这是东汉时巴郡獽蜑人为太守朱辰送葬举行的舞蹈。这种持刀击鼓的舞蹈,与古代巴渝的“执仗而舞”是一致的,很可能就是它的变种。
杜甫《题瀼西新赁草屋》云:“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白居易在《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云:“黄草席铺座,藤枝酒注樽。……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记载的都是川东地区的巴渝曲或巴渝舞。后者还写出了坐薰草席,饮藤枝酒,欣尝蛮鼓(铜鼓)坎坎发音、巴女频频顿足而舞的生动情景。
刘禹锡《竹枝词序》云:“岁(817)正月,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后之聆巴欷者,知变风之自焉。”当时刘禹锡贬官夔州,亲自见到吹笛击鼓、唱竹枝词的扬袂睢舞场面,以其歌词鄙俚,为之改制新词,并说明了它是属于巴渝舞曲序列的。
宋人《夔州图经》云:“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为’踏蹄'之戏。”《寰宇记》通州巴渠县(今四川宣汉县)亦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即高跷),唱竹枝词为乐。”与解放前四川地区在新年唱“花灯”调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踏蹄舞”、“花灯舞.’同样是古代巴渝舞的变种。
(作者:董其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注释:
①賨人得名,近人潘光旦已有详考,文繁不引。《说文》:“賨,南銮赋也。”《魏书》卷96《賨李雄传》:“巴人呼赋为賨”。《华阳国志•巴志》云:“板楯七姓,以射白虎为业,立功光汉,本为义民,复除徭役,但出賨钱,口岁四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板精蛮条:“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谓板楯蛮夷.”故知賨人,即板楯蛮,因缴板楯賨赋.故曰賨人。
②冯汉骥:《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1974年《文物》1期对古代“万舞”作了详细考证,此处采自冯文
③郑樵《通志•乐略》.
④《隋书》卷十五《音乐志》。
⑤彭武一:《土家风习琐谈》1982年《楚风》第三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