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朱元观音岩元代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四)4号龛
内容为两通圆首碑。方形龛,平截面呈横长方形。龛宽302、高232、深57厘米。龛向280°。龛外侧上壁左右端各有一个方形榫孔。左右壁风化磨损严重,右壁上部隐约有一个方形缺口,左壁竖排一列长方形榫孔。龛下部凿出四级台阶,左右端各留有一个方形榫孔(图八)。
龛内正面浮雕出横向并列的两通石碑,碑身风化磨损严重,只有少数几字依稀可辨。龛内左右侧壁亦残存字痕。左侧碑圆首,碑座方形,碑宽149、通高200厘米。碑顶部与左上部各有一个方形榫孔。右侧碑圆首,碑座方形,碑宽119、通高230厘米。
三、年代
(一)与四川地区摩崖造像比较
观音岩摩崖造像现存四龛,其中1、2号造像龛无题记,3号空龛,4号龛虽雕有两通碑刻,但残存字迹已难于辨认,故无明确的纪年。查阅已有文献,1998年出版的《通江县志》中认为该摩崖造像系元代雕刻,但未说明依据[3]。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在南宋后很长一段时期几乎绝迹,明中后期开始增多,现存被认为元代造像的仅有三处,且年代尚有争议并保存不佳[4]。1、2号龛造像在四川地区的摩崖造像中未发现类似者,但某些特征在宋、明两代的造像中又能找到一些影子。
首先,1号龛的菩萨像与四川地区宋代摩崖菩萨像,典型者如大足北山佛湾的149号龛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如意轮观音、136号龛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至十六年(1146年)宝印观音(图九)、125号龛南宋数珠手观音[5],安岳圆觉洞的7号龛净瓶观音[6]、14号龛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莲花手观音相比,宝冠装饰与雕刻手法与宋代的镂空饰有化佛的高花冠相类,但形状不同,且未有其繁复精细;体型不如宋代修身典雅;服饰未见繁复璎珞。与四川地区明代摩崖菩萨像,典型者如大足千佛岩的7、8号龛观音、11号龛佛左侧观音[7],安岳华严洞华严三圣窟口左侧不空羂索观音[8]相比,宝冠形制相异,明代冠中央尖起;服饰相近,均着双领下垂式外衣,佛装相类,少璎珞,但衣纹厚重,写实性较明代强。其中,大足千佛岩11号龛左侧观音像与观音岩1号龛菩萨像的衣着、璎珞以及双手捧净瓶的姿势均很相似(图一〇)。此外,大足千佛岩7号龛左侧壁浅浮雕宝瓶,右侧壁刻一鸟的组合与观音岩1号龛左侧的宝瓶与鸟高浮雕题材相近,只是刻法不同。
其次,2号龛的佛像与四川地区宋代摩崖佛像,典型者如安岳圆觉洞10号龛释迦像[9],大足大佛湾17号龛大方便佛[10],安岳千佛寨24号龛阿弥陀佛[11]相比,2号龛佛的桃形肉髻与宋代佛的低平螺发相异;面部方圆、丰腴呈微笑状与宋代圆润细腻不同;双耳硕大,无耳饰,与宋代相似;体型较宋代宽厚壮硕;身着覆肩袒右式袈裟与宋代褒衣博带式或通肩式袈裟不同;衣纹厚重,立体感强则与宋代相类。与四川地区明代摩崖佛像,典型者如泸县玉蟾山30号龛佛[12],大足千佛岩
4号龛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佛[13],荣昌铜鼓山3号龛万历年间大佛[14]相比,桃形肉髻与明代佛低矮肉髻或无肉髻亦相异;最外层袈裟覆搭右肩,为明代常见,衣纹厚重,与明代阴线刻不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