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汉城摩崖题刻的互文性叙事
得汉城摩崖题刻的内容有诸多提及得汉城的地理形貌、历史人文,这与得汉城实貌以及史料记载、民间叙事互文共现,相互补充构成得汉城的叙事整体。
(一)读石观貌,依势而为
南门有楚南王曰珍题书曰:“诺水灵钟群山陡,礴磅郁起峙坤厚……穴壁构庐奠室家,依山作障凌星斗”、“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为车。”(庆阳余诚 正德丁丑盂冬谷旦)得汉城处于群山的怀抱之中,高度和坡度皆小于周围的山,且山顶较平,宜居宜耕种,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古代南来北往的咽喉所在,米仓古道自东门攀岩而上,上沿至山顶,至西门茕茕而下。现今的公路、房屋大多沿宕水河(注入渠江)呈带状分布,古代的村寨房屋却都集中于山上,以峭壁为城墙,栈道为城门,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所谓“依山作障凌星斗”是也。
“地环三玉涧”
修斯城之俊极,水绕山环。端合汉南、川北、巴西而作镇;
惟此寨之灵长,民安物阜,宛偕朱雀、青龙、白虎似成形。
(嘉庆癸寅小春 署通江县事董曾持题书)
民间将汉城山比作一只大乌龟。这龟山三面(东、南、北)环水,比周围的任何一座山都矮(海拔700米不到),屁股(东)又靠着河,所以被当地人称作“上水龟”,龟头前方(西)矗立的重重山峰被人们比作耕地的犁铧(当地人认为犁铧有辟邪的作用),这犁铧似阻碍了这只乌龟往上爬的步伐,防止乌龟爬走,即所谓“端合汉南、川北、巴西而作镇”。“宛偕朱雀、青龙、白虎似成形”指的是三个方位的神灵,南朱雀,东青龙,西白虎,独缺北玄武,玄武乃黑色的龟蛇,龟即是得汉城山。体现了得汉城绝佳的风水位置。在龟尾处有一口古井,叫作凉水井,此井井水冬暖夏凉,所以南来北往的“背二哥”( 以背运东西为生的人。又称背老二。见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无不在此歇脚解渴。由于立于川陕交通要道,所以说起凉水井,川北这一带无人不知,这井旁还有一棵“黄包柏”,说来也怪,这黄荆树中央长出一棵碗口粗的柏树。确为对联所云:“惟此寨之灵长,民安物阜”。
(二)以石证史,以史映石
《永安乡志》对得汉城的历史有较为全面的记载。得汉城历史可远溯至汉,南门有已风化石刻(见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认为
可溯至汉代。据记载: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曾“据此以通饷道” [2], 公元前206年,汉王引兵东定三秦,萧何派人留收巴蜀租,[4]得汉城因此得名。“得汉城东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城,周三里,相传三国时铸,谓之擂鼓城。”[3]汉寿亭候关索守擂鼓城,其妻鲍三娘驻得汉城,有警则击鼓相闻。
宋时得汉城始为抗金之所,后为击蒙重地,得汉城的基本形制于此时形成。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于1249年及次年曾两度至此,储粮建邑,都督制张实躬率将因险形垒,恢复旧疆之规。[2]明代书法家石崖在东门题刻150字五言诗,诗中提到“断岩留古碑,磨苔认前宋”,今未见碑,但亦可从后代诗中知宋代人士也曾在此留下石头史书的痕迹。
明正德年间(1509——1513)鄢蓝农民起义,四川巡抚都御林俊(字见素)为镇压起义,迁通江县衙于得汉城,称颂此地为 “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余诚于正德丁丑盂冬谷旦题书:“往年行师名才辈,督集雄兵百万队。怒臂螳螂侦有防,孚弃杖甲成投戴。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为车。”记述了当时林俊督集百万雄兵于此镇压起义,依仗得汉城这个绝佳的战略防御基地取得胜利。
清嘉庆年间(1797——1809)县令徐廷钰,董曾持,刘铨常移县于得汉城,更名安辑寨,并驻军安辑寨。南门就有徐廷钰题名“安辑寨”三个大字,远远望去一目了然。这个时期题刻最多,仅在嘉庆壬戌年(1802年)这一年间便新增8个题刻。这个时期白莲教多次围攻甚至攻占此城在题刻上也有反映,并统称此为“妖氛”。南门上题有“计开”,即在妖寇入侵之年对各个政府职员相应职责的具体安排进行一一陈列公示。通江县儒学教论陈辑邦的《安辑寨七言》描述了白莲教围攻时的惨景:“何物妖魔震地吼,恶气到处人急走。勘叹群丑入通江,一炬室庐几无有。嗷嗷哀鸿遍野鸣,风声鹤哭也魂惊”。江南直颖海州赣榆县乾隆癸卯科举人,奉办麻巴里团练,候补知县董曾持的《安辑寨五言》中则对白莲教愚氓自各处踊跃而来,闻风色变,无法抵抗而弃寨奔逃:“策马出都门,于徒通江县。邑人骇妖氛,闻风神色变……愚氓知何方,踊跃自不倦。无怪易汉城 ,寨以安辑弃”。 署通江县典吏薛灏的《安辑寨五言律诗二首》则写于“寇靖烽烟熄,氛消鼓角休”之后,却是“无心云出岫 近水月当楼”的闲情雅致。另还有营山处士钟正开题的五言诗,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始末,作了一番总结:
为何得汉城 旋改安辑寨 阳院起妖氛 生灵夷草芥
若无良臣谋 安望救凋瘵 自从邑侯来 咸闻群黎快
结寨罗霭峰 穴碉栖空界 团练俱土崩 人和绝瓦解
恩流浃闾阎 化洽变为口 保障恃岁强 冠盗成癣疥
官军捷风雷 招抚倏忽界 衽席由此登 邑人永不诫
开晏贺升平 衣冠萧公雁 迥许笔横空 李杜诗豪迈
廷麻盈几前 无弃请管蒯 要知抚此邦 有基方无垠
嘉庆壬戍孟冬 营山处士钟正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