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爷爷(叶良一)讲抗战的故事
一、唤起万众 共御外侮
我都当爷爷了,从小我爷爷给我讲的抗战故事,我至今不敢忘记,我还要讲下去,讲给我的小孙女叶祖涵和全国的小朋友们。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八年全国抗战爆发了。当时我爷爷叶良一寄居重庆北郊合川县友人卢作孚家,他说,我虽已脱离四川军政九年了,但是我再也静坐不了,我告别了多年去合川县草街子“古圣寺”参禅打坐的佛事生活,每天关注到素有金元以来“燕京八景”之一,乾隆帝题写 “芦沟晓月”的石碑和长260米,有11孔桥洞的芦沟古桥,那桥上每一根石柱上都有一尊石雕小狮,这501尊形态各异的狮子,与日夜流淌的永定河一样,此时此刻,与河北省宛平县长王冷斋一起,天天向我发出愤怒的吼声。
我爷爷是四川最早的退役将军,他出了“古圣寺”南下重庆,北上成都,应邀参加在成都少城(今人民)公园“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下举行的川军出川抗日誓师大会。我爷爷说,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最初计议“由我与军校同学,我的老部下潘文华各率一个军出师华东战场”,师长饶国华、周介夫等同学极力赞成,而我们都尊敬的老师张澜先生则主张“前军的后勤保障,往往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要求我与他一道“留在四川承担抗战支前任务,为前方多做后勤保障,多输送优秀兵源,同样是打日寇,而且后方的担子也不轻啊!”这样,我为筹集抗战的军需和粮草,动员、征集和训练抗战新兵上前线,奔波于达县、南充、遂宁、绵阳四个专署和成都、重庆两地。
国破家亡,大敌当前。爷爷说,我们通、南、巴一带人民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自觉承担起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任。我们地处大后方的巴山儿女走出四川,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巴中籍官兵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和南京、武汉保卫战。1939年初,中华民国政府迁都重庆,大巴山人民和四川人民一样,责无旁贷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通南巴平四县人民更是勇赴国难,铸就了抗战辉煌。周恩来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0月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其中有这样一段真切而感人的文字:“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征兵额多达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物资条件之一,四川征粮购粮借粮在八千万担以上,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三分之一,而征购与征借亦从四川开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样血泪!”
尽忠报国,矢志不渝。巴山人民自古就有舍生忘死、杀身成仁的传统,每当国家有难的关键时刻,这种传统就激励巴山热血男儿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我爷爷,退役将军叶良一由成都回到家乡巴中县,参加了在巴中中学操场上举行的通、南、巴三县(包括今巴中市平昌县和恩阳区,下同) “各界人民欢送出川抗战将士大会”,他身着将军礼服,给将士们做出川动员讲话,他带领官兵们高呼口号:“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不负家乡父老,为祖国而战!”“日寇一日不驱走,壮士誓死不返川!”他与各界民众又高呼:“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誓做出川抗日将士的坚强后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