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古道官建民修

通江古道犹以汉中到壁州的汉壁道、洋州到壁州的洋壁道、荔枝道等最为著名。遗存的几处古道,如红花溪古道、梨树垭古道、阎王碥栈道等,从形制、长度来看,非一隅之力能完成,应是政府统一规划修建。

通江古道的建设有官建、民修两种形式。

通江古道上遗存有几处民修道路的碑志,足见民众的巨大作用。草池乡冯家梁上《修路碑记》:

城子坪下坡至草石(池)坝场大路,虽非通衢街道,然北通秦汉,南经巫峡,士农工商往来络绎,崎岖险道,负载维艰。有心之士,动辙关情,将于□□□□第,功非甚钜,独力难支。今幸远方客长,境内仁人,随意捐资,同结善缘,匹氏经营,不数月而成荡平焉。自此,商旅出途,彼此兴歌;士农旅道,先后颂德,则所施有限,彼泽非穷,爰于功成告竣时,书名刻石,以垂千古不朽云。清乾隆五十三年四月立

汉壁道与陕西福城接壤的咽喉黄龙背,因山脊似龙背,故名。黄龙背前是水蜿蜒、山嵌入的太极图,景名“太极锁黄龙”。黄龙背是风水宝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湖广迁来的朱姓人家,落户周围,生养将息300多年。黄龙背脊也成为朱家人的祖茔地,现有坟墓1000余座,有墓碑的就达300多座。汉壁道穿行其中,商贾、背二哥、骡马队络绎不绝。朱家子孙甚觉祖茔受扰,心不得安,便萌改道,免祖受扰。现北纬32°23′48″、东经107°12′13″、海拔639米的黄龙背西北溪边,有一乌龙玉大理石制刻的《四方碑记》记叙此事。

四方碑
四方碑

四方碑碑文:

改修黄龙背xx记:太白曾歌蜀道之难,杜工部亦有山从人面起之句,是两公所历之崎岖,究未若吾乡之崎岖,而尤甚。如黄龙背之径,虽僻,而往来商旅常络绎。每春夏之交,水流一溪,坡疑九折,茂林丰草,烟村绝少,藏奸最易。即秋冬木落山空,其阴崖大壑半为匪徒所栖息。孤客之被其劫者,恒无从而捕缉之况。淋雨不时,路多崩陷,于吾族祖茔更有碍焉。历年存改作之念,以远游不果,甲辰归里,商及宝庭叔,毅然任之,于小阳月,语诸族众,始为腋集之行。因岁欠囊空,工不巨而费殊不济,乃募化乡邻者,随其量力布施,功幸告成。立见奔泉无阻,比匪潜踪,游旅有康庄之羡,邻里无肆掠之惊,是皆乐善诸君子之盛举。特书其事于石。光绪三十年

改道后的路,坡缓而捷,朱家人又在龙门(俗称歇垭子)设立幺店子,为商旅、背二哥等提供茶水、打尖、住宿。

过往客商积极参与,捐资助力修路架桥。《修造穿云洞碑志》记载有本邑和过往客商二百三十人出资,时间是清乾隆二十八年。

来自:向溥泉《古道遗韵》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古道官建民修
通江古道犹以汉中到壁州的汉壁道、洋州到壁州的洋壁道、荔枝道等最为著名。遗存的几处古道,如红花溪古道、梨树垭古道、阎王碥栈道等,从形制、长度来看,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