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父老乡亲——记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

这里讲述的是大巴山里一个普通农民之子的故事,这里采撷的是其人生长河中几朵跳动的浪花……故事的主人公是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他以做人的“真”与为官的“实”,实现着自己庄严的承诺:不能也一定不会让通江的父老乡亲失望!

(一)

时年39岁的刘道平,当过生产队会计、村党支部副书记……是从最基层走出来的县委书记。

1995年10月,刘道平告别家人,只身来到了通江,很快地,他便明白了肩上担子的份量:这里,农民收入低,财曲捉襟见肘,职工工资拖欠……这个集老、边、山、穷于一身的地方,向前挪动一步都十分困难。

如何当好这个穷家?对刘道平来说,所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调查,小心翼翼决策,扎扎实实工作。

上任伊始,他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没有搞一些看上去光彩的“政绩工程”,而是倡导一种务实向上的“政绩观”,力求在政通人和、干部真抓实干的氛围中,实实在在为通江的父老乡亲做几件好事。

刘道平说:老百姓都很实在,心里清楚得很,在他们面前,为官要实,为人要真。今后,要以农民纯收入增加的比例和农民负担下降的绝对数来综合评定干部政绩,对埋头苦干抓生产发展的干部予以重用,对那些惯于只“取”不“予”的“税费型”和乱铺基建摊子的“建房型”干部要坚决换掉。每一位领导都要有“垫背意识”,把政绩建在百姓心目中去。我们这样的国贫县,本来就经不起折腾,如果我们这些领导一拍脑袋一个主意,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那就会害了老百姓,苦了老百姓。在封建社会,包拯、海瑞这些人都有“忧民、为民”的精神,我们20世纪90年代的的党员干部不能不如前人。林则徐说得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利害趋避之”。

为解决政令不畅、虚报浮着等问题,刘道平探索出“四级督导网络”:在县里,建立县委政研督导室;在各区镇,派出20余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区巡视员;在各乡镇,派驻了76名县级部门中层以上干部担任驻乡督导员;在农村,选聘了100名农民信息员。“检查、督导”畅通了政令下达和信息反馈的渠道,解决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难题。为督导县级干部抓大事,抓实事,他又倡议建立了内部简报“本周大事记”,专门通报县级干部在抓什么,干什么。

他主张多下基层,多调查研究,多办实事;少坐机关,少开会,少说空话,以良好的党风取信于民,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做到仰不愧于党,俯不愧于民。

上任以来,刘道平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八小时根本不够用,常常是十几、二十小时连轴转,很难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日,就是回家,也是借公干之机顺便看看。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下农村,跑企业,访贫问苦,了解社情民意上。不久,哪里产耳,哪里出茶,哪里的水稻成熟早,哪里的农民收入低,他都了如指掌。一次,刘道平在曲滨乡辘家山村一社调查,他看到当地农民正在打微水池。有几处既无来水,又无积雨面积,这怎么行?他叫来社长问:“你们一共挖了多少?”社长答:“14口”“那你说说其中有多少是形式主义?”“有3口”社长吞吞吐吐。“那这3口马上停了,有人问就说是我叫停的。”刘道平赓即到区上,与区委一班人交换了意见,他语重心长地说:“形式主义劳民伤财,我们干工作要求真务实呀!”返县以后,又多次对形式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批评。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特别是看到刘书记动真的,来硬的,干部作风随之大有改观。

THE END
打赏
海报
情系父老乡亲——记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
这里讲述的是大巴山里一个普通农民之子的故事,这里采撷的是其人生长河中几朵跳动的浪花……故事的主人公是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他以做人的“真”与为官的“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