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夜月,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 王勃)
永安桥即柳津桥(是不是一个桥,值得商榷,详见评论),位于巴州区原巴州镇后坝村与回风村交界处的柳津溪口,即今巴州区西城街道办事处红军路公路大厦附近。
《(道光)巴州志》卷二《建置志(上)·津梁》:“柳津桥,在州西五里观音岩,旧有折柳亭。”又“永安桥”条:“在州南五里。”
明人张桢《巴州永安桥记》:
盖闻牧民之职莫大于兴利而除害也。诚能利于民者兴之,害于民者除之,则为政之道得矣。四川保宁之巴州,道出郭西行仅二里许,乃京师大路也。有溪一所,狭而陡峻,昔曾建板桥其上以通行者。尝因其狭窄而小其规模,每遇夏潦,山水湍暴,多至倾圮。过者每洗足,由陆路以涉,因号为“洗脚溪”。正统甲子,夏署县事幕宾、广昌宁公渊明,架木为桥,上覆以屋,旁设横栋,其利于往来者多矣。桥成,复观音堂于东南之岩,以镇压山魈水怪之惑人者,名曰“永安桥”。
张桢文中的永安桥在“出郭西行仅二里许”,《(道光)巴州志》所载永安桥在“州南五里”。方位不同,各是一桥,取名“永安”,皆取祥瑞吉兆之意。
言及永安桥(柳津桥)离州城的距离,张桢文载“二里许”,志书载“五里”。古代测量技术不发达,道路里程大多靠目测估计,准确度自然就大打折扣。这“二里许”“五里”都是概数,差距并不太大,可等同视之。
志书所载的柳津桥并非我们今天看到的横跨巴河南北的柳津桥。横跨巴河的柳津桥因南端接近古柳津桥遗址,古柳津桥遗址填埋被公路取代后,横跨巴河的新桥沿用了“柳津桥”这一古老名字,也算是对古桥的一种纪念吧。
从《巴州永安桥记》中我们得知,巴州城西的溪口(柳津溪口),自明代就建有木板桥供行人通行。此处是经米仓道前往保宁府、成都、利州(今广元市利州区)、兴元府(府治今汉中市南郑区)及京城的大路。因桥面窄小,因陋就简,夏日大雨后,山洪暴发,桥先后多次被大水冲毁。无桥时,行人只好涉水过溪,戏称此地“洗脚溪”。到了明英宗正统九年夏天,也就是公元1444年夏天,代理巴县〔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巴州为巴县,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复升巴县为巴州〕知县的幕宾、广昌人宁渊明在此建廊桥一座,方便行人过往。廊桥建成后,又在桥东南的岩穴处建观音堂(原观音堂毁于“鄢蓝之乱”),镇压山魈水怪,愿景新建之桥不再被洪水冲毁、行人平安(古人认为,山洪暴发往往是山魈水怪在兴风作浪)。
因永安桥东南岩穴建有观音堂(庙),岩穴便被人们习惯称为“观音岩”。
《(道光)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古迹》“折柳亭”条引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在州西门外,自昔入京师之路。巴州柳,风态绝殊,太守郑渊爱之,因以名亭,取折柳赠行人之意。”又引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嘉佑五年,太守郑渊赋‘折柳诗十绝’刻石,其自序见折柳亭下。”
折柳亭,在柳津桥与观音岩邻接处,旧名“柳津亭”,郑渊知巴州(全称“知军州事”,即巴州行政长官),嘉佑五年(1060)改名“折柳亭”。
《(民国)巴中县志》第四编《志余(上)·古迹》“观音崖”条:“在县西五里柳津桥侧百花池上。《志稿》〔即谢一鸣、文尚雅撰《巴州志稿》(又名《巴州志略》),写本——引者注,下同〕云:‘近折柳亭。明州守吴朝宗〔此说有误。吴朝宗,号会海,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道光)保宁府志·职官》载吴为巴州州判,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阆中籍进士陈宗虞《二关记》亦载吴为州判。吴在巴州任州判为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前后,当时巴州知州为潘良贵〕凿。’乾隆壬辰三十七年,州守杨周冕镌‘挂云’二字于崖壁,故又呼为‘挂云崖’。”
《(道光)巴州志》说郑渊“折柳诗十绝”刻石“在今柳津桥之观音岩”。嘉佑五年郑渊知巴州作《折柳诗》十绝句刻于观音岩石壁,今已不存。该志卷九《艺文志(下)·题名》“观音岩”条:“‘挂云’,乾隆壬辰杨周冕书。此刻在柳津桥路旁观音岩寺中。”
杨周冕,进士出身,云南人。清乾隆壬辰年(1772)以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县)知县升巴州代理知州。工书法,好做擘窠大书。除了在观音岩书“挂云”二字,还在恩阳老场大石坎岩壁上题名“隋恩阳县”。
观音寺即观音堂。因建公路,寺已毁;“挂云”二字裸露于悬崖,建公路时,与观音寺同毁。
地名变更中有一个重要现象即“雅化”,也就是由鄙野的称呼转化成文雅的叫法。明清以来,地名“雅化”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永安桥——一个普通而又毫无个性色彩的名字,按志书记载,州城之南亦有这个桥名。缘于靠近柳津亭(折柳亭),地方文人雅士便改名“柳津桥”。最迟,在乾隆年间就有“柳津桥”的叫法了,日后固定化。可以遥想,身为明英宗正统九年巴县(后来的巴州)知县幕宾的宁渊明建的廊桥(永安桥),没有管多长时间也被洪水冲毁了。为了一劳永逸,州人又在柳津溪口原永安桥遗址上建了坚固的石拱桥方便行人。到了民国三十八年(1949),这座长约8米、宽约3米、高约6米的单孔石拱桥依然存在。单孔石拱桥拱顶有龙头,下有龙尾,桥两侧建有石栏杆。
1959年,单孔石拱桥又加宽1.5米、加高1米,两端各有0.5米的石栏杆,作了公路桥。车辆从巴中县城西出,必经此桥。
巴中建地设市以来,随着城市建设与改造步伐的加快,柳津桥被填埋,成为红军路的一部分。而它的名字早已被1978年12月在它前方右侧不远建成的横跨巴河南北,长178米、高22米、宽9米,4孔跨径各25米、两孔跨径各10米的新大桥取代。
陵谷变迁,“柳津桥”彻底换了一个地方。
(来自: 周书浩《巴保路“三桥”考述》)
1、 《四川通志》(卷二十二)•保宁府中讲:永安桥【在巴州南五里】栁津桥【在巴州西三里】。永安桥与栁津桥方向相异。
2、清道光十三年(1833)《巴州志》记载:巴州境内有古桥13座,分别是:新溪桥、二龙桥、金榜桥、永安桥、柳津桥、黎店桥、石笋桥、回澜桥、黄柏溪桥、普济桥、花溪桥、观音桥、深渡桥。永安桥与柳津桥明显相异。
3、言及永安桥(柳津桥)离州城的距离,张桢文载“仅二里许”,志书载“五里”。查字典得知:jǐn不过,才:不仅如此。绝无仅有。仅只(仅仅)。仅(僅)jìn:将近,几乎:士卒仅万人。很明显,仅是不足,或者约等于二里,与“五里”,差别明显,估数也不会如此之大。
对比以上,本网站认为,永安桥和栁津桥可能不是同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