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升荣,男,生于 1879 年古腊月 18 日,平昌县澌岸镇娱乐村一组人。行医为主,1933 年以前任过地方国民政府的团正,1933 年红军建政时期任过村主席,死于 1944 年,终年 65 岁。
何升荣,16 岁开始学医,三年时间学得内外两科,通理法方药,能辩证施治,对症下药,济世活人,贫富不欺,因此,名声大振。在行医中,是穷人看病,分文不收。
曾对一贫如洗的农民何永良,除医好难病外,还送给旱地八分,房子两间,以谋生计。
一进冬月就贴出文告,捐出棉花 30 斤,包揽龙灯、客长的开支,以减轻民众负担。炎夏之日,每逢当场天,便烧起老鹰茶,让来往行人不酬清饮。在任团正时期,不谋私利,总为乡民着想,在澌岸码头设义渡木船一支,在洪水季节以后的 9 月,又在广坝嘴巴江上架设木桥一座长三十六丈,每逢枯水季节实行桥、渡两开。落成之日,巴中县长常震川踩桥并赠匾曰:“福德之门”。由于桥架于巴河水面上,启名“巴江桥”,并锤字于擦耳岩石壁之上。后由当地群众在西岸码头石壁锤有“义渡浮桥”文记之。继后巴中县长劳华又锤碑于中街,文告曰:“查乡民何升荣,捐献全产,以作义渡浮桥之资,若有侮弊宗胞情绪,一经查觉,被人告发,定于查究不待,此令”。丙寅年冬,母大病,三次割股,县长罗福祥、常震川闻听此息,先后赠匾联,匾曰:“福德之门登报天下”,联平:“内外兼医真国乎,善孝两全大丈夫”,以示彰扬。
1932 年,红军来澌岸的那天,何升荣组织三十多人夹道欢迎后来他任村主席时,积极工作,大搞宣传,唤醒民众,打土豪分田地。1935 年冬,红军由顶山撤往通江,国民党杨森部乘机追截,澌岸码头被控制。何升荣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民众,用门板、楼板搭起四十多丈长的简易桥两道,使红军顺利渡河。临别时,他把家中银币30 元赠给红军。
何升荣,一生行善事,爱乡爱民,思想进步,为今人所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