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巴州凌云塔记(原文)
道光七年夏,萧山陆画村来刺巴州,越三年政修人和,百废俱举。士民请募建塔于州东南山顶,复捐廉为之劝。塔高一十三丈,广围九十六步。培地脉即以茂文风、盛科名也。落成名曰“凌云”。州士谢一鸣等乞余文以记。
余既乐刺史安催科之拙,甘抚字补之劳,葺汉义烈严公之祠,修明忠义卢公之墓,而更增书院膏火以宏教化、作介人材。而其士民亦各化使君之德,惴惴焉帷唯恐文风科名之不振,无以答使君造就之仁。爱谋为宝塔以启之,则其官民相见以心最深也,其多士争自濯房方始也。多水炳灵,巴山毓秀,文风有不日茂,科名有不日盛者乎!抑余更有进者,庠[xiáng]序之教士也先德行而后文章,山岳之钟灵也首功烈而次科第。州人士生逢右文之日。得贤使君振兴其精神,吾知鼓箧[qiè]肄业应试乡会者。必咸工为文以鸣国家之盛,而谒严将军之庙,仆忠义之堂,皆足以激发志气,慨然与州之贤士大夫争芳名于千古。则斯之建又岂仅文风科名之一助云尔哉!知保宁事长白恒昌撰。时道光十年庚寅嘉平月四日。
作者简介:恒昌,长白人,时知保宁府。余无考。 (选自《巴州志校注》)
注释:
陆画村:即陆成本。来刺巴州;来巴州做知州。谢一鸣:巴州举人,曾参与修幕巴州志。鼓箧肆业:鸣鼓开箧修习学业。嘉平月:即十二月
二、巴州凌云塔记(白话文翻译)
道光七年夏天,萧山陆画村的陆某人来到巴州担任官员。三年后,政事治理得当,人民和谐,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地的士人和百姓请求在州东南的山顶上募集资金修建一座塔,并且纷纷捐献自己的廉洁行为来鼓励这件事。这座塔高约十三丈,周围大约九十六步宽。这样做既是为了培育地脉,也是为了促进文化风气的繁荣和科举名声的昌盛。这座塔建成后,被命名为“凌云”。巴州的士人谢一鸣等人请我写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我既然乐于看到刺史安心于科举的成就,也愿意为教育事业付出辛劳,修缮了汉朝忠烈严公的祠堂,修整了明朝忠义卢公的墓地,还增加了书院的资助,以推广教育、培养人才。当地的士人和百姓也受到官员德行的感化,他们担心文化风气和科举名声不振,无法回报官员的仁德。因此,他们商议建造这座宝塔来启发后辈,这表明官民之间的心意是相通的,许多士人也都开始自我提升。在这样灵秀的山水之间,文化风气怎能不日益繁荣,科举名声怎能不日益昌盛呢?此外,我还想说的是,学校教育应当先培养德行,然后再注重文章;山岳养育人才,首先看重功绩,其次是科举成绩。巴州的士人生活在重视文化的时代,得到贤能官员的精神鼓舞,我相信那些勤奋学习、参加乡试的人,都会努力作文来彰显国家的昌盛。参观严将军的庙宇,瞻仰忠义堂,都足以激发人的志气,让大家激情澎湃地与州里的贤士大夫争相留名千古。所以,建造这座塔的意义,又岂止是促进文化风气和科举名声的帮助呢?这篇文章是由保宁事长白恒昌所撰写,时间是道光十年庚寅年嘉平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