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文化背景

特定的文化背景会孕育特定艺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Geertz)认为“艺术的符号学乃是为了把艺术之声放在其发生的底座上”。[3]文化背景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底座。

孕育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大巴山地区拥有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山海经·海内经》上说:“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之裔——后昭是为巴人”“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发展到黄帝时代,族人兴盛起来,成了黄帝部落的一支民族——巴族,史称黄帝的亲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巴山地区板楯蛮文化,也得到了当地较为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现在的许多大型活动中,常将其作为演出题材。巴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有远古遗址为证。

遗址名称 出土时间 出土地点 历史年代
阳八台遗址 1979年 今南江县城东部碾盘乡白鹤 村 据考是在距今有五千至九千年历史的 新时期时代
月亮湾遗址 1976年 今巴州区西南40多里的酒店乡方池桠东侧 据考是在距今有五千至九千年历史的 新时期时代
擂鼓寨遗址 1984年 今通江县东南的沉在、 春在 乡擂鼓镇 据考是在距今有五千至九千年历史的 新时期时代

表 2 巴中地区出土文化遗址表

巴人善歌舞,史已得名。《华阳国志·巴志》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深受长江中游楚文化的影响,楚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不断流入巴地,而巴人的音乐歌舞也传到楚国,更是深受楚国群众欢迎。楚人宋玉在其词赋中描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杜甫在《暮春题游泳瀼新赁草屋五韵》中有“万里巴渝舞,三年实饱闻”。白居易在《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中,描绘巴渝舞更是生动“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薰草席铺座,藤枝酒注樽。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大巴山区红色文化十分丰富。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就在通、南、巴三县设有军队指挥机关、苏维埃机关等,其旧址和战斗遗址就达数百处。至今,原川陕革命根据地境内还保留有大量的石刻标语,仅四川省博物馆于1979年整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选编》(四川省博物馆,内部资料,1979年。)一书中就汇集了680条石刻标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数量之多,传播范围之广,仅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收集整理的红色歌曲就有300多首,后又搜集到红色歌曲集10多本。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主要是指1932年至1935年产生并流传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用于宣传红军宗旨,拥护红军入川,反映群众疾苦,踊跃参加红军,歌颂军民友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