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军第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的原因
川陕革命根据地又称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它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和米仓山脉,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势易守难攻。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下简称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于1932年12月来到这里。到1933年10月,部队由入川时四个师一万五千人,发展到连原川东游击军在内的共五个军十五个师八万余人。创建了包括二十三个县市的革命政权、五百万人口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形成方面军发展史上的新高峰。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会议上讲话时称川陕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1934年12月19口,刚刚结束反“六路围剿”的四方面军接到中央军委电报要求其“重新准备进攻,以便中央红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全部的军队”[1]P300。四方面军一边准备打破“川陕会剿”,一边着手准备策应中央红军。1935年1月22日中央军委再次电示四方面军“集中红军主力向西线进攻”[1]P304。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四方面军即准备全部渡江西进。3月20日四方面军开始强渡嘉陵江后,张国焘把原定留守根据地的部队、部队武装和一切后方机关都转移到嘉陵江以西,从此,四方面军离开了战斗了27个月的川陕根据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放弃川陕根据地,历来是人们指责张国焘所犯的重大错误之一。对于张国焘为何放弃川陕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历史》认为“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这一行动,是由于对川陕根据地和整个革命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他看不到坚持川陕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和对于策应红军的重大作用,认为尾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嫡系军队会很快入川,红军将招架不住,不如主动撤走”[2]P494。也有书中提出“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使张国焘认为这就是整个土地革命战争的失败,革命低潮和退却时期来临了,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于是想放弃川陕根据地”[3]P191。
而对于此问题,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徐向前元帅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的回顾》中作了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放弃川陕根据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这是优势敌人的联合压迫。蒋介石以200个团的兵力实行“川陕会剿”,四方面军背腹受敌,舍弃根据地,实行转移,在战略指导原则上是应当允许的。问题在于没有坚持向甘南发展,这是失策。第二,川陕根据地后期民穷财尽,要粮没粮,要衣没衣,要兵员补充没兵员补充,这个客观原因不能不考虑。红军在这里两年多打了十六个月的大仗,造成各方面巨大的消耗。再加上张国焘推行鄂豫皖时期的那套“左”的政策,使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耗尽。红军只有转移,以图生存和发展。第三,是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需要。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与四方面军取得联络、一方面通报了遵义会议情况,另一方面要求派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一直将此作为全军的战略行动方针,寻找机会进行配合。这一点红四方面军是坚定不移的。如果不是为此,红四方面军就直接出西北方向,另作他图了。能够实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正说明红四方面军坚持了策应中央的正确方针。”2007年,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先生在对当年川陕根据地及嘉陵江进行了实地考查以后,在《通江苏维埃志》序中对徐向前元帅的分析表示赞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