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雪女史寻根录(女诗人杨古雪家族录)
四、挖掘地方文化
笔者曾作《难觅杨氏听涛亭》:
元山郁郁草木深,女史芳名世久闻。
知府笔迹今尚在,难觅杨氏听涛亭。
为了寻找杨玺和杨古雪的有关史迹,十余年来,我们一直在长赤镇元山周围寻找访问。直到2017年才在石马坟第一座古墓上发现杨玺为岳母何太君题写的墓额“英气犹存,婿松江知府门婿杨玺顿首题”,第一次找到了杨玺父女是长赤人的证据。虽然字迹风化模糊,但可确认无误。我们也从《杨玺家谱》中发现杨玺后裔“随母迁娘家红岩湾”的记载,后代有杨家兴、杨家富等人,杨家兴有子杨中荣等人。笔者陡然想起“文革”时期在红四乡红岩塆教过的学生杨中荣,其父正是杨家兴,时任大队支部书记。笔者打电话从浙江象山铁路局找到了即将退休的杨中荣,又找到了他的堂弟——现任红四乡刘家沟村的村主任杨勇,借到了《川北三六九甲杨氏族谱》。经查杨中荣和杨勇是杨玺的第八代孙,即杨古雪的第七代侄孙。根据线索找到了杨玺墓前的“双龙戏珠直板碑”。
据杨玺墓志和有关资料考证,杨玺父亲杨颜彬务农,生三子,杨玺最幼,因家贫幼年寄读僧舍白云寺,夜读则燃桐子代灯,学益不倦,最终考取秀才直至中举。后在川南和苏州为官,早年就把家从旺苍普济镇迁到长赤元山下,杨古雪自幼随父在川南纳溪县学习生活,因父调动不便,古雪15岁时即回南江长赤元山老家,聘名师读诗书习礼仪。十九岁与张问莱结婚后,凡省亲回家也都生活在长赤老屋。
杨家老屋一角至今尚存,檐瓦厚密,高门大柱,当年气象可想而知。
在老屋不远处还发现一古墓上有张问莱以“妹弟”名义题写的墓联。因杨继晓被白莲教斩杀后也葬在元山下,此墓可能与杨继晓有关。
据直板碑和杨氏族谱对照考证,杨玺墓志十分感人:“……癸丑授江南安东县知县,安东地小而民脊,当河下游,为淮扬要害,丙午值大水,城池房舍悉淹没,君相度形式,力请以上游开通民便河,以资宣(待考)万计,咸自治辩故,功成而力匮不恤也,又署泰州,弥自淬厉,凡剔弊除科,兴废举堕者,不可胜计。当调,甘泉父老,拥道遮留,至不得已,上官闻之,遂从民请,复借一年……癸亥六月,署太仓州事,十月又署松江府事,虽年耄,乃而精神充固,莫不游刃有余,会丙寅淮扬水患,复委桃源东台诸处查灾,触热往来,坐舴艋中三十余日,暑湿蒸,殆不可支,力疾还苏,竟以劳死,时年七十有二……”碑序末记“女一继瑞,适主簿张问莱,铭曰尝洁于身,勤于民,是为循吏,能以清白遗之子孙……”
我们今天读此碑文有何感悟呢?
古雪四十五岁英年早逝,和夫张问莱均归葬遂宁张氏祖茔。而杨玺则长眠于长赤元山之下,其子孙也世代在长赤繁衍。其孙杨世焘,拔贡生。据道光年间巴州文人张复旦的诗文记载,杨玺故居前有听涛亭(前有长赤十二景之“松尖松涛”)、赐书楼、问梅书屋、芭蕉仙馆等建筑,今遗址方位大体可定。
(作者:唐顺远,来自《巴中日报》 )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