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挽澜,1885年出生,名进成,巴中县光辉乡(现巴中市巴州区光辉镇)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民国《巴中县志·人民志》载:李“性慷慨,好郊游,扶危济困,有任侠之风”。在速成学堂,与步兵科学员谢炯、炮兵科学员余龙、潘文华等20余人采取拜把方式,组织推翻清朝的秘密团体。

宣统三年(1911),李任巴州城防队官,曾参与屠杀大竹孝义军。民国5年,张表方、钟体道在顺庆通电护国讨袁,李率巴中团练部分人员前往参加,任钟体道师第三混成旅步兵营中校营长。指挥有方,多次击溃袁军,屡立战功,旋升任步兵第十二团团长。袁世凯倒台后,在川滇之役,转战川东南5月,凡30余战,所向有功,威名大震,遂擢升为第三师五旅旅长。“进成在军,重纪律,明赏罚,能共甘苦,士卒咸乐为用”(民国《巴中县志》)。
民国6年(1917年),川滇两军“资、内争夺战”中,李旅分驻潼南、遂宁一带,在涪江下游沿线布防。8月末,川军进攻简阳、资阳,与滇军发生激战,滇军顾品珍部败退资中。9月上旬,李旅和其他两旅配合,将顾部赶出资中、内江。顾品珍心有不甘,9月12日,命金汉鼎旅并率该军另一个团,即晚出发,限令3日内收复内江失地。13日,与川军在白马庙发生激战。14日,川军集结烂泥沟山地阻击。15日,金旅奋力冲过烂泥沟,南扑内江城,三师守城的张鹏飞旅弃城而逃。是夜,李挽澜旅偷渡过江,占领城郊白塔山高地,向城内发炮轰击。西门外川军亦乘时猛攻,川滇两军,战斗激烈。城内因李旅炮轰,威胁很大,金旅遂组织敢死队1排,每人奖银元10元,拼死进攻白塔山。在激战中,挽澜被流弹击中头部,当即死亡。
民国7年6月,刘存厚、钟体道部败退汉中,李的灵柩随军运到陕南。民国9年 (1920年) 6月,潘文华率部赶走郑启和占领巴中,李挽澜和吴泽周两幅灵柩,方一并运回安葬。
李挽澜死后,吴泽周(又名吴震,巴中县凌云乡人)接任靖国军三师五旅(后改为陆军二十三师四十三旅)少将旅长。民国8年,于陕西西乡病死军中。
[…] 巴州州牧张佑轼为首的反动势力,仍图维护皇权。反对革命,一面召集巴中的“三老”李含清(进士,原任平武府官,回乡)、李本善、刘汝安,“三小”李挽澜(城防队官)、李敬临(称红胡子)、李双壁(咨议官,李本善之子)密谋策划;紧闭‘五门”防守;筹民团两百,招城防兵一百,并将城厢巡警西区乡镇巡警归并团防,速加训练”。暗集四乡民团偷据城周“九寨’,形成里外夹攻之势,张又与“三老”密谋,炮制了诈降之策。 […]
[…] 李挽澜,巴州镇人,民国时曾任护国军第三师五旅少将旅长(死后追认中将)。 […]
[…] 清朝末年,巴中人董修武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派心腹陈宦任四川总督,将董修武暗杀于狱中,牺牲时才36岁。同时,巴中一位参加川滇两军内战的旅长李挽澜,不幸在与滇军作战的内江战役中被流弹击中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