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考证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法看到太子墓当年的规制和形式了,但清顺治十四年丁酉举人通江李蕃的《与周希尧牧伯书》中对此作了记载:“贵治之南,有章怀太子墓。某少时赴试阆城,曾过其地,见神道精严,翁仲成列,而墓地开阔,樵苏禁厉,所以松楸无恙,灵爽斯存,以故载之《州志》,为陵墓之一,传之游人,为凭吊之光者也。”

其实,太子墓应是太子衣冠冢。据《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记载:李贤“逼令自杀”后,“后举哀显福门,贬神勣叠州刺史,追复旧王。”“神龙初,追赠司徒,仍遣使迎其丧柩,陪葬于乾陵。睿宗践祚,又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旧唐书卷八十六R26;列传第三十六R26;高宗中宗诸子》)也就是说章怀太子的灵柩在神龙初(705)已迁长安,陪葬于乾陵。清R26;道光《巴州志》也说:“则此亦空墓矣。”

章怀寺:“章怀寺在州南一百里,盖亦章怀太子遗迹也。有莲花洞、太子岩诸胜。土人于岩下掘得太子像,背刻:秋溪沟李明造。或云明嘉靖中凿。”(《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R26;寺观》清R26;朱锡谷纂修)
  章怀山古称天平山,章怀寺位于山之北端,始建于东汉,为道教道场,扩建于唐代,为佛教圣地。《巴中县志》记载:在“县南茶坝乡(作者注:今巴州区茶坝镇)章怀村有章怀寺,因唐章怀太子游住于此而得名。”(《巴中县志》巴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蜀书社出版。)

据寺中碑载:早在汉代已有古刹,其殿宇佛像几经焚毁和重修。《复固重修碑》记:“康熙年间,南岳来僧先创修大殿,左右禅宇;复修前殿、围墙、山门、海面天井,殿宇巍峨……”乾隆戊申年(1788)孟冬月所立《界碑》也记载:古刹占地广阔,寺界南至莲花洞右边大垭石包咀,直下二岩界;北至石佛岩横进水沟,直至罐窑岭界;西至白垭子岭梁、牛项颈沿岸,交仪邑大界;东至大石梯沿岸为界,方圆数里。”嘉庆十三年(1808),由主持僧率徒化募培修,寺内中雕大佛,两侧有阿难、迦叶、韦驮、诸天、伽篮……左塑普陀观音、十八罗汉;右塑真武福圣真容,至“文革”中毁坏,仅遗古碑3块,字迹尚清晰可辨。

太子读书台:其旧址在巴州区城东十五公里,巴江西岸,与曾口场相对,现属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 “太子读书台在州东南三十里,相传章怀太子读书处。”(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一R26;舆地R26;古迹R26;保宁府)清R26;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巴蜀书社出版。)
  清R26;朱正蕃在游览书台山时曾作《书台山》一诗,该诗写作者游览古迹而怀念古人,为章怀太子因赋《黄台瓜辞》而遭致杀身之祸的事情鸣不平。其诗曰:山径频闻唐代开,章怀曾此建书台。三巴西蜀埋荒冢,六载东宫著异才。未见狄张能补浴,空传瓜蔓寄悲哀。风流千古河山永,仿佛弦歌岭上来。

章怀太子故宫:“相传,即今吏目署门前。上马石犹存。见《志略》。”(《巴州志卷三建置志R26;古迹》清R26;朱锡谷纂修)吏目就是掌管缉捕、守狱及文书的吏员,其办公的地址叫吏目署。其旧址在今巴州区原人民大礼堂西侧。

望京山:“望京山在州东二百二十里板庙场,相传为章怀太子望京师处。山下有观音洞。”(《巴州志卷一地理志R26;山川》清R26;朱锡谷纂修)今属平昌县板庙乡望山村。

关于章怀太子与巴州之遗事,史料记载有限,其传说倒是不少,如:太子拴马亭、上马石、九龙岭、太子岩、王望山等,甚至还有川剧《太子贬巴州》。这些仅只是传说或舞台艺术而已,不足为史之信。
  

注: ①另说:“上元元年(674),又依旧名贤。”(《旧唐书》卷八十六R26;列传第三十六)②另说:“调露二年(680),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永淳二年(683),迁于巴州。”(《旧唐书》卷八十六R26;列传第三十六)

作者:彭从凯

主要参考使用书目:

1、《旧唐书》后晋R26;刘昫等撰著,中华书局出版。

2、《新唐书》宋R26;欧阳修、宋祁撰著,中华书局出版。

3、《资治通鉴》宋R26;司马光编著,中华书局出版。

4、《蜀中名胜记》明R26;曹学佺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5、嘉庆《四川通志》清R26;常明、杨芳灿纂修,巴蜀书社出版。

6、道光《巴州志》清R26;朱锡谷纂修。

7、《巴中县志》巴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蜀书社出版。

THE END
打赏
海报
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考证
据史籍载,开耀元年(681)十一月高宗第六子李贤被贬巴州(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文明元年(684)三月“逼令自杀”,李贤在巴州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但却令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