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响滩镇历史上“草鞋之乡”的来历
平昌县响滩镇,是米仓山南麓的一个古老集镇,场镇大,商业繁荣,特别是当地居民用手工纺织的草鞋,不仅质量高而且产量也很大,它被远销到陕西和四川各地,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从而誉满川陕,享有“草鞋之乡”的美称。
响滩为什么会享有“草鞋之乡”的美称呢?这得从其渊源谈起。江汉平原有个麻城县孝感乡,它靠近云梦泽,是个土地肥沃的地方,这里当时属湖广省管辖,到了清代中叶,清政府将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个省,孝感居于湖北省界内。由于地理条件好,自发迁入的人户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人多地少的畸形情况,仅靠农业收入难于维持生计。从山西迁至孝感的韩氏,便一面经营农业,一面又利用当生产的青麻、稻草编织成草鞋,售给当地人以补充家用。他们供奉的是刘皇叔(刘备)为祖师爷。传说刘备末发迹前,就是靠编织草履为生的。发迹以后,他率领的军队都穿自己编织的草鞋。韩氏先祖有人在刘备麾下当兵,便学会了纺织草鞋的工艺。后来他回到家乡——孝感,又传给后人,这样韩氏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地编织草鞋,工艺不断改进,其产品质量已属上乘了。
康熙十九年以后,四川局势稳定,但人口极少,土地荒芜,清王朝为了增加赋税收入乃“移民实川”,孝感部分韩氏被安置在响滩镇溪坝(今傅家坝)一带,当然编织草鞋的工艺,也就自然而然的带到响滩来了。
据考证,韩氏从孝感迁来响滩的户主叫韩国先,来时携带妻子和两个幼子——韩登奎、韩登先。韩登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逝世后,葬于竹山寺右侧和尚大田边上,那里人迹罕至,墓碑至今完好。其碑中说:“先祖世居孝感,勤劳朴实,以勤务农桑兼营草履营生……”。嘉庆二十四年(1818)韩氏在尔昌沟老坟茔建立“韩氏宗支碑”上也说:“先祖世居楚北麻城县孝感乡,虽无赫赫功禄,但经营农业兼织草履亦丰衣足食矣。
到了雍正年间,移民已经饱和。清政府便把“插占”改为“调整”的政策,来安置新来的移民。由于土地减少,除农耕外,有了剩余的时间,韩氏又重操旧业,编织草鞋,并出售,换回生产、生活用品。其它姓的人,也都来拜师学艺,希望也能农副兼营,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生产草鞋的机具十分简单,几截短木便可做成一架机床(俗称草鞋床),配上人坐的木板和拴在腰上的弯子,即可同时容纳两个人对坐生产。再加上一对二指大小的撬棍,和一个拳头大小的木锤(草鞋锤)和一根捶草的木棒(砸草棒)就是全套工具。
生产草鞋的原料也很方便,用农家产的青麻或火麻或竹麻搓成绳做练(经),用农家产的白色稻草,经选择并捶绒后,便可以进行编织,先织成草鞋板(俗称“打草鞋”),以后再晒干,“上耳子”、“坐后跟”、“穿耳子”就成了成品了。打时要撬紧,质量才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