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县参议员王建屏:农业技术改良先师
王建屏(1891-1962),恩阳区三星乡人。出身富裕家庭,毕业于四川蚕商学校。
民国25年起,先后任县政府建设科技佐、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县参议员。
在30年代,他提出:“修堰凿塘,吃饭稳当”、“栽桑种桐,永不受穷”、“发展森林,利国利。”这些话,刻在家乡石壁上,印成传单散发各地,广为宣传。亲自组织人力,在县城小东门外河坝、县中学操场空地和县政府甬道两旁闲土上,栽植草桑,嫁接伏桑。从外地引进925小麦、陕麦、南瑞苕、内江萝卜、北平卷心白等良种,自家先试种,然后择优推广。他家修的3口堰塘,能浇灌200多亩田地;种的板栗、油桐、柚子、桔子、梨树、桑树等,规划有序,分片划段,株株排行相对,棵棵稀密匀称;还办一综合加工作坊,将种的藕制成藕粉,桔子制成桔饼。从外地引进技术加工冬菜。他自栽桑、自养蚕、自煮丝、自织绸;利用田边地角种植淮山、天冬等药材;利用天然草坡办小牧场,修起石羊圈50多间,养山羊200多只。
民国27年,在家里开办实业讲习班(后改为实业学校),从内江请来两个技师讲课。开设课程有:粮、桑、果、药、桐的种植,桑、果嫁接技术,熬糖、养蚕、养养方法,兴修水利注意事项等。把农田、园林、遮地、塘埂、羊圈作为课堂,干啥讲啥,讲啥看啥,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先后举办了4期,每期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参加人数少则30-40人,多则100余人。学员来自临近的区、乡,多是青年农民,只交伙食费,不交其它免费。每期讲习班开学、结业,王建屏都要设宴招待学员,席上食品均是自家所产。走时,还要给每人送一把果树苗或药材种子。
王建屏对栽植甘蔗制糖很感兴趣,也很有经验,三星、梁永、三江等地请他指导栽遮制糖技术,有请必到,耐心指导和传授,使这一带的制糖业发展很快。
王建屏一生务实,崇尚简朴,穿的是自家织的土布、小机绸、自做的布鞋、麻耳草鞋,吃的是粗茶淡饭。常说:“当官钱,一溜烟;庄家钱,万万年。”凡临时离家外出,总要提个粪撮箕沿途拾粪,进城也不例外。一次与县长孙为武到玉山去,孙走前他跟后,提着狗屎撮箕,孙用长袖紧紧捂着鼻子行走。热天,头带一个黄荆圈,别人说:“提粪撮箕进城不雅观,黄荆圈在城边就该甩了!”王不以为然,他说, “莫关系,粪撮箕可以寄放在别人家里,转来好拣粪,黄荆圈干了,伙夫还可以拿去引火”。王建屏将粪倒在沤粪池,加上草木灰拌和成条状,团在萝卜,卷心菜根部周围,再掩上土,对蔬菜的生长,效果很好。所以,近邻都夸他家的萝卜是“提桶儿萝卜”
民国31年,大女出嫁,除陪送箱柜衣物外,锄头、蓑衣、斗笠、镰刀样样都有。
他说:“女子挨打,棒有现成的。”
王建屏省吃俭用,也很有善心。一次因公去岳家寺,转来途中患病,坐乘滑竿,说好了抬到巴中,付给两个银元,中途烈日当空,停在路边歇息,发现一抬工的头有个血口,王建屏即刻付了银子,不再坐滑竿,那个抬工说:“我们没有抬拢,不该收这么多钱。”他说:“没关系,几个汗水钱,好在路上多喝两碗稀饭嘛。”在家里,凡遇灾荒年景,农民向其借粮,总是有求必应,从不要利息,还不起的也不催讨。附近贫苦人家有吃不上肉的,他知道后主动送肉上门。
王建屏发展实业,成绩显著,品行好,民国35年6月,县政府授予镏金匾一道,长1丈,宽5尺,由当时县内负有书法盛名的叶良一题写“业绍临川”4字。
1950年,王建屏担任农业实验场场长。
1953年,离职回家养病。1058-1961年,参加三星公社药材专业队。1962年 3月12日病逝。
主要内容来自:《巴中县玉山志》、《巴中县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