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解放时的恩阳河
乡下赶场的人一早就来,卖东西后有了钱,就上餐馆去吃喝快活一番,一直到太阳快落山才磨磨蹭蹭地回家去,心里还盘算着下场再来卖点什么东西。无论冬季夏季散场后,街上都会有几个喝酒醉倒的人,小孩儿叫他们为酒疯子。花从垭有名的高梁美酒,醉倒了无数豪爽的恩阳人。
为了方便两岸的往来,冬天河上还F要搭浮桥。水中立有用竹篾捆成架子的大木柱,铺上木板就成了简易的桥。春天发大水前撤去。赶场天人多了,压得桥吱吱作响,甚至东摇西晃的。听说还曾因人太多,把桥压偏了,人滚到河中去了。
外来客商要吃要住要喝要玩,还要娱乐,因而恩阳的川剧特别有名,外加各种“把戏”(杂技)不停地上演,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恩阳人给往来客商提供了吃喝玩乐住的方便,来往客商回报恩阳以滚滚财源。就这样,商业造就了奇迹,使一个不大的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恩阳人说它是“小上海”,也许有些玄,因为只听说,没人去过上海,无法比较。说它像重庆,或许还差不多。因为顺江而下去重庆,然后陆路回来,做生意的人很多,对重庆的繁华有真实的感受,我认为称它为“小重庆”更为贴切。并且,解放前恩阳河是四川有名的水旱码头,与乐山的五通桥、渠县的三汇、绥定的石桥,并称为“巴蜀四大镇”。“小重庆”的美誉,实至名归。
二、淳朴而开放的民风
恩阳自南北朝置郡,一千多年的文明嬗变中,诚朴忠厚、勤劳善良的恩阳人,可谓是中华文明里十分宝贵的样本。
那时的恩阳人普遍信奉佛教,故而庙宇多,香火旺。文昌阁耸立在镇后的小山坡上。从街道出发经六角亭拾级而上,转过几道石梯便到达土地神庙,往上便是灵宫殿,再上行百多级石阶就来到主体正殿。殿里的塑像有两米左右高,神态十分生动,绝对是出于塑雕名家之手。从正殿上后山,要经过观音殿。观音殿里观音像后,悬空塑了几十尊大约一二十厘米高的神像,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哪吒脚踏风火轮,仿佛要从空中跳下来一样,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这些雕像如果保留下来,一定会是稀世珍宝。镇西边小山上的佛尔岩、东头的千佛崖、新场的南家洞,都是善男信女们礼佛的宝地。初一、十五,缝年过节,上香者络绎不绝,他带上香蜡、鞭炮和刀头(祭肉)、酒,许心愿、祈保佑。那个时候的人们信奉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恶定有报应”。当时的人们都很朴素,热忱好客,平时见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嘘寒问暖。缝年过年,如端午、中秋、农历新年,都讲究“送情”(送礼),送的都是简单的家常食物,如米馍、年糕、灰菜、豆腐之类的,不在乎值多少钱。
当时整个社会都还很穷,人们穿的大多是土布,洋布是很稀有的。也还没听说过胶鞋,偶尔遇到有穿皮鞋的人,令人十分羡慕。晴天穿布鞋很舒适,下雨就糟了。条件好点的穿钉鞋。在鞋的脚掌上钉有一到两厘米长钉子的铁圈,这样离地有一定距离,而且鞋底用桐油浸过,就不怕沾水了,小雨还管用,大雨天也就不行了。还有一招就是用草鞋套在布鞋外面,地上无积水时可以解决点问题。若是大雨满街泥泞时,就只有一个办法,学农民下田一样打赤脚。那时大人小孩都时兴穿草鞋,更节约一点的就打赤脚。伞是布做的,间或有油布伞,都很笨重。
那时的人们讲究做善事积阴德,我曾看见一些老人到山上去剐(剥)柏树皮,晒干了用谷草捆成两三尺长一把,码成一堆一堆的,不知干啥用,后来听说那是放在镇外大小路口,供天黑走夜路的人打火把用的,因为那时没有电棒(手电筒)。街上的人一般用纸灯笼,几个小竹圈用桑皮纸粘起来拴上提绳,灯中插上一支牛油蜡,因纸是白色的,能映出白光照亮两三步远。另一种灯笼叫豆油皮灯笼,比纸灯笼高级一些,细竹篾笼外糊上做豆腐时从豆浆上揭下来的一层薄膜,这层薄膜柔韧透明,照得更远些。这两种照明工具都有个缺点,走路时稍一偏打个趔趄或风一吹,灯就自燃报销了,所以人们给他取一个非常幽默的名字叫“啊嗬灯笼”,意思是阿嗬一声就完了,要是大黑天只有原地叫苦寸步难行。
倒是柏皮做的火把管用,点燃后用力晃动越燃越旺,有火就有光,所以恩阳人把做柏皮火把当作一件善事。那时也没有专业清洁工,人们各自打扫门前地,大街小巷都干干净净的。正街有几家药铺,李大、李二、李三先生家的门口有道独特的风景,门前挂有一大捆草鞋。挂草鞋干啥?专供那些背挑或乡下来的、远道来的人,解决他们未来得及购买或无钱买的困难,可随意取用。虽然一双草鞋仅相当于一碗面钱,但对于困难中的劳苦人却是雪中送炭。李三先生的“春聚和”药铺还有一项义举一施药,柜台内侧密密麻麻地陈放着像现在装味精那样大小的纸袋,里面装的药叫“雷桔散”,背挑搬运的人或镇上的穷人或并不穷图方便的人,打声招呼拿起就走,一律免费。我也吃过,治伤风感冒特别灵,听说对消除疲劳、治劳损都有特效,可惜药方没有流传下来。他家门前夏天还放着一个大水缸,里面装满茶水,赶场路过的人可以随便享用。遇有来乞讨的,恩阳人不论贫富家家都乐于施舍,至少都会给点剩茶剩饭,而且态度温和友善。如果不给或吆五喝六的,人们会议论说“太逗”(吝啬),是会被乡亲们瞧不起的。虽然不富裕,人们却心甘情愿地周济比自己更穷困的人。
上善若水
吾爱巴中@上善若水
匿名
吾爱巴中@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