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寺场本是武术之乡,习武之人众多,之前有嘉庆己卯(1819)武举向鸣皋,后有江占魁、冯秋白、杨正举等人,均是当地武林高手。江占魁之妻常年脚穿铜鞋,尤其擅长“鸳鸯腿”。这些习武之人便在岳家寺场开设了汉操队(武馆),收徒授艺。打狗看主人面子,江、冯二人呈请余堃除掉郭春,余堃见郭春民愤极大,实在不能保全,便答应他们找时机除掉郭春。
一天,岳家寺逢场,郭春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回金斗寨翰林院。走到场角陡梯子,忽然窜出一伙手持刀枪棍锤的人拦住郭春。众人一拥而上,兵器齐发,郭春头上身上多处受伤,酒醒大半,方知已陷入重围。郭春双手一伸,各拉一人,将其头夹在腋下,从数丈高的山崖上跳下,企图冲出包围。山崖下是冬水田,水深、泥脚更深。平时行走如飞的郭春只能艰难向前爬行。郭春在冬水田挣扎时,石头、棍棒、锤、箭雨点般而下……郭春葬身冬水田,闻者无不拍手称快。汉操队大摆筵席庆贺除了本地一害,锣鼓火炮震天响,并请来戏班唱戏助兴。余堃含泪将郭春厚葬。
余堃参加殿试时,一行十人到金銮殿面见光绪帝,心情异常激动又特别紧张。三呼九叩完毕,天子一声“平身”,十人垂首侍立,等候问话。十人中,余堃年龄最小,他好奇心强,未经天子叫自己的名字时就抬头环视金銮殿——此举是对天子的最大不敬,轻则取消殿试资格,重则推出去砍头。站在一边的镇殿武官道:“大胆!”惊魂未定的余堃随机应变道:“启禀万岁,奴才看了一眼龙柱上的诗文。”光绪帝半信半疑,说:“复诵给朕听听。”余堃便一字不漏地背诵出龙柱上的诗文。
余堃抬头一望,时间就是那么一瞬间。龙柱上的文字晃眼而过,这是何等的记忆力?说他一目十行洵非虚言。光绪帝手挥御笔,在他的名字上画上了红圈,殿试通过。
余堃一孙、一孙女后来也成了地方上的人物。
[…] 清代巴中属于保宁府。共有进士9人。其中,巴州3人:余堃、余焕文、周绳武;通江县3人:朱昱、李其纲、李锺峨;南江县3人:岳度、岳维、徐炳唐 […]
[…] 余堃,字子厚,乙酉(1885)举人,光绪庚寅(1890)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
[…] (8)余堃(1862—1921),平昌岳家寺人,光绪庚寅科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编修,调任湖南乡考官、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 […]
[…] 11、余堃(1861—1921)字子厚,四川省保宁府巴州(今巴中市平昌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吴鲁榜进士及第,任过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1910年在西安北大街创办长安模范两等学堂,为陕西师大附中创办之始。1911年秋,陕西新军起义后,被推举为陕西省都督,当官国会议员,民国二年(1913年)弃职回川,北洋政府委任教育总长坚辞不就,结庐金山,以读史自娱,居乡十馀年,兴办团练、学校、救荒济贫诸善恒竭力以赴,1921年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