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金斗寨翰林院,余堃以书史自娱,闲雅佣作,莳花种竹,树理稻蔬。造诣者多不识,谬呼传事。入门见之,乃相惊笑。其性情、行为颇有“魏晋遗风”。
翰林院位于金斗寨制高点锣锅顶下,占地十余亩。门前一对石狮威武侍立左右,口中的石珠运转自如。大门内是一长廊,设有门房,专人引见来客、禀报主人。长廊右侧为两丈高的砖墙,墙中间耸立中门;左侧是丈余高的花窗砖墙,前面为护院及佣人居所。迈进中门是一院坝。院坝右侧葡萄架搭成绿色走廊,夏日,人行其中,串串葡萄摩肩擦脑。繁茂的爬山虎绕满墙壁,台阶上盆景高低错落。院坝正前方为堂屋,亦是供奉祖宗牌位的神龛。佛灯彻夜通明,每天早、中、晚三进香,烟雾缭绕。堂屋两侧为主人居室,天楼地楼均为木格玻璃窗。室内古玩字画琳琅满目。院坝左侧为立于荷花池中的吊脚楼客厅,荷花盛开时节,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台阶向西为一道圆门,经走廊进入客室、餐厅。客室、餐厅壁内安设供暖铁管,冬天炉子生火,室内既暖和又卫生。过圆门往南是花园。花园里四季均有鲜花开放,经心灵手巧的花工修剪,花丛与景观树,或宝塔形或扇形或波浪起伏形,各有造型,变化多端。花园内,曲径通幽,蜂飞蝶舞,让人流连忘返。
翰林院就是余堃的“桃花源”。
非常遗憾,今天我们已不能看见翰林院的全貌了。从翰林院遗留的少部分建筑,我们仍能观其规模与大概,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恢宏气派与精致华美。1951年“土改”后,翰林院被政府没收,分给余氏家族的几户佃户居住。住在遗留的老宅里的居民就是佃户后人。仅存的老宅已残破不堪。其中,一户居民正在维修。
在岳家镇至今还流传着余堃“为民除保镖”“余堃见光绪帝”的故事。
余堃任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期间,一个叫郭春的伺从常年不离左右。余辞官归里时,郭春在兵荒马乱中将主人护送到老家,余便将他留下。在岳家寺场,郭春自恃武力过人、有功于主人,日渐生不羁之心,不受管束,欺男霸女,打杀抢夺,无恶不作。余堃多次告诫,仍不思悔改,我行我素。
[…] 清代巴中属于保宁府。共有进士9人。其中,巴州3人:余堃、余焕文、周绳武;通江县3人:朱昱、李其纲、李锺峨;南江县3人:岳度、岳维、徐炳唐 […]
[…] 余堃,字子厚,乙酉(1885)举人,光绪庚寅(1890)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
[…] (8)余堃(1862—1921),平昌岳家寺人,光绪庚寅科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编修,调任湖南乡考官、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 […]
[…] 11、余堃(1861—1921)字子厚,四川省保宁府巴州(今巴中市平昌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吴鲁榜进士及第,任过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1910年在西安北大街创办长安模范两等学堂,为陕西师大附中创办之始。1911年秋,陕西新军起义后,被推举为陕西省都督,当官国会议员,民国二年(1913年)弃职回川,北洋政府委任教育总长坚辞不就,结庐金山,以读史自娱,居乡十馀年,兴办团练、学校、救荒济贫诸善恒竭力以赴,1921年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