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堃,字子厚,幼年性温,敏而好学。光绪乙酉(1885)举人——与胞兄余艮同年登贤书(中举)。光绪庚寅(1890)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授散馆、十九年(1893)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翰林院编修充云南乡试副考官,提调史馆修辑奏议,书成进御,赏赐花翎,封资政大夫;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编修改道员用,代理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节约公帑数万金,全部用于教育,办法政学堂、长安模范师范二等学堂(陕西师大附中前身),广纳生员,一时士风蔚然。

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授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掌全省教育、民政及财政,官秩从二品),清正廉洁,严绝贿赂,休养民生,吏服民怀,次年九月一日去任。
宣统辛亥年(1911)秋,陕西新军起义,陕人群推余堃为都督,余拒绝不接受,头戴黄冠,身穿道袍,隐居汉中留侯祠,绝意尘事。
民国二年(1913),陕西军政府派保镖护送,余堃微服归里,在老家岳家寺场深居简出。后遴选国会议员,京、省函电交促,及袁世凯屡召,固辞,均不就。或劝讲学,便引用庄子的话说:“为善无近名也!”(《庄子·养生主》)
民国三年(1914),按“修校木材取于庙产不累民、办学经费出诸神会不外索”的原则,在金斗寨创办男子高等小学(平昌县金山中学前身)。这一时期,幼年刘伯坚就读该校,受余堃亲炙。后来又创办金斗寨女子高小。民国八年(1919),捐大洋两千成立“育才会”,帮助贫苦学生读书。
余堃任陕西提学使期间,参与了清末新政以来陕西教育史上许多变革性事件,许多新式学校(堂)的创办都有他的影子。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载,要不是陕西提学使余堃在考试条件上给他略有宽松和灵活处理的变通,后来就无缘上清华学堂读书。(《吴宓自编年谱》9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版)
[…] 清代巴中属于保宁府。共有进士9人。其中,巴州3人:余堃、余焕文、周绳武;通江县3人:朱昱、李其纲、李锺峨;南江县3人:岳度、岳维、徐炳唐 […]
[…] 余堃,字子厚,乙酉(1885)举人,光绪庚寅(1890)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
[…] (8)余堃(1862—1921),平昌岳家寺人,光绪庚寅科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编修,调任湖南乡考官、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 […]
[…] 11、余堃(1861—1921)字子厚,四川省保宁府巴州(今巴中市平昌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吴鲁榜进士及第,任过陕西提学使兼布政使,1910年在西安北大街创办长安模范两等学堂,为陕西师大附中创办之始。1911年秋,陕西新军起义后,被推举为陕西省都督,当官国会议员,民国二年(1913年)弃职回川,北洋政府委任教育总长坚辞不就,结庐金山,以读史自娱,居乡十馀年,兴办团练、学校、救荒济贫诸善恒竭力以赴,1921年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