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巴文化民风习俗研究

(三)文脉传承,再现记忆

严武在任巴州刺史三载,颇有政声,对巴中石窟特别是南龛石窟的兴盛与繁荣功不可没,其后任郄昂(李白曾有诗《送郄昂谪巴中》)在城门西边立“去思碑”以示纪念。

宋宣和六年(1124),抗金名将宗泽降任巴州通判,在游历南龛后写下《古楠赋》,中有“唐刺史严武、御史史俊,皆有诗歌刻于岩腹”。宋淳熙辛丑年(1181)间,巴州代理知州张垓在游南龛时,因杜甫《江村》作《九日诗》,刻于崖壁赞美南龛、思念家乡,并在石壁上书“嘉禾堂”。后,其同乡章崇简按《九日诗》原韵,又作《步同乡张君垓壁韵》,颂扬杜甫、思念张垓。元至正年间(1341—1367),成文彬曾任巴州知州,写《游南龛》:“巴山胜概聚地冈,缓步重岩共举觞。可爱少陵题品在,堪嗟云阁已荒凉。”由此可证,杜甫《九日奉寄严大夫》在云屏石上可见,严武修建的云间阁早已破败。清代道光年间,巴州知州陆成本将杜甫《江村》和张垓《九日诗》共同的首句“清江一曲抱村流”书写于南龛崖壁。

结语

巴蜀地区虽然地势险峻,但也适合躲避战乱,自古富饶,人民勤劳,天下名人例入蜀,川北剑门和川东夔门为巴蜀地区出入关中和吴越中原的必经要道,皆处于巴文化地域。杜甫在三度进入巴文化地域过程中,对有关民风民俗的体验认识逐渐加深,不同于一般的浅尝辄止,既有全面把握,又突出特色和重点,其诗歌融入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巴文化元素,将巴文化区域内古老的交通栈道、码头文化、渔猎文化、商业文化、歌舞音乐艺术等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保留了极为珍贵的文化史料,产生跨越时空的传播效果,也正是中华各区域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相互影响动的典范,值得很好的发掘研究和传承弘扬。

主要参考书目:

[1]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

[2]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鲜于煌《试论唐代三峡少数民族“獠人”的民俗生活特色及影响》,《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1期

[4]林继中《杜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5]《巴中志》(清道光年间朱锡谷)

[6]李旭升《巴中乡土文化从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作者简介: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李白学会副会长。刘丹,巴中市社科联副主席、秘书长,巴文化研究院院长

THE END
打赏
海报
杜甫与巴文化民风习俗研究
前记 一、巴文化区域及杜诗巴文化直观数据 二、杜甫巴文化区域游踪及民风民俗体验 (一)初涉险峻巴地,亲历巴文化民风习俗 (二)徘徊巴文化腹心,全面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