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巴文化民风习俗研究

前记
一、巴文化区域及杜诗巴文化直观数据
二、杜甫巴文化区域游踪及民风民俗体验
(一)初涉险峻巴地,亲历巴文化民风习俗
(二)徘徊巴文化腹心,全面了解巴文化风貌
(三)寄居夔州,深度体验巴文化丰富内涵和地域风情
三、杜甫、严武与巴中
(一)因为严武,结缘巴中
(二)以诗相和,情深谊厚
(三)文脉传承,再现记忆
结语

前记

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由于史书文献记载残缺不全,考古发现也常常是支离破碎,长期以来有关其丰富内涵和巨大影响不太为人所知,需要从更多方位的视角,调动发掘更多方面的资料来综合研究。四川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许多是因为文学作品而家喻户晓,可见文学的传播力量。

杜甫
杜甫

杜甫不仅是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更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化名人,其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生长于中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晚年曾长期居住在巴蜀地区,其入川和出川前后均流连于巴文化地域圈,亲身感受巴文化的巨大魅力,以他者的眼光感受、记载和品位巴文化,短短数年中创作500余首诗歌,题材内容广泛,艺术炉火纯青,达到其创作艺术之巅。其中大量作品描写和表现巴地巴人风俗民情,将巴文化流风遗韵融合进入其集大成的诗圣文化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沟通融合。对其进行梳理和探讨,对于了解和发掘巴文化的基本特质、精神内涵、历史地位,传承和发扬其积极的核心价值,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等都有重大意义和实际价值。

巴中位于巴文化的核心区域,杜甫曾亲历巴中,特别是他与严武的特殊友好关系,留下了千古佳话。因此,巴中要利用好历代文化名人名作的影响,进一步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文脉,提升城市形象美誉。

一、巴文化区域及杜诗巴文化直观数据

在论述该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所谓巴地域文化圈予以界定。巴地域文化有多重意义,既是民族文化,指古代有别于华夏的巴人;也是区域文化,不局限于古代巴郡的行政区划,也包含其文化辐射、影响的区域;还是开放文化,可以推到古老的巴族巴人,以及与之有千丝万缕关联的历代各族。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巴地域范围又是动态和变化的,涵盖今川陕渝鄂地区,此外,甘肃南部、贵州北部也有巴文化遗存,这都属于巴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区域。也是本文所论述的范围。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由陇南入蜀,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前往湖湘,杜甫在巴蜀地区共生活九个年头。其间创作的许多诗歌题目直接写到巴字,如《巴山》《送鲜于万州迁巴州》《奉寄别马巴州》《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等等。

诗句中出现巴字的数量更多,大约有40余处,如:

“不眠持汉节,何路出巴山。”(《九日奉寄严大夫》)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王命》)

“巴城添泪眼,今夜复清光。”(《薄游》)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绝句九首》)

“草满巴西绿,空城白日长。”(《城上》)

“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社日两篇》)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早花》)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伤春五首》)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诸葛庙》)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喜雨》)

“巴莺纷未稀,徼麦早向熟。”(《客堂》)

“巴道此相逢,会我病江滨。”(《别蔡十四著作》)

“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奉待严大夫》)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滕王亭子》)

还有巴蜀并称,如:“巴蜀倦剽掠,下愚成土风”(《赠苏四徯》),“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天边行》)等。

杜甫进出四川皆经过巴文化地区,后期主要生活在巴地,创作诗歌500余首,超过杜甫现存诗歌总量三分之一,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巴文化,包括山川风物、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

THE END
打赏
海报
杜甫与巴文化民风习俗研究
前记 一、巴文化区域及杜诗巴文化直观数据 二、杜甫巴文化区域游踪及民风民俗体验 (一)初涉险峻巴地,亲历巴文化民风习俗 (二)徘徊巴文化腹心,全面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