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镇龙镇人物:拔贡苟德孝
“拔贡”名叫苟德孝,字克谐,平昌县镇龙镇关老鹰村人,清奉政大夫苟体祥之嫡孙,苟缵文之四子。克谐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过目成诵,能是能文,尤工书法。 1889—1963年。 1904年中秀才,1909年拔贡, 1910年京考为通判(未到任) 。1911年,克谐因学行兼优,被省学政选录为拔贡生,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岁次已酉,所以苟拔贡又称为“已酉科拔进士”。
1902年,他年仅十二岁。与大哥同赴太平县(今万源)考取秀才。赴考之前,因克谐年幼,父兄本不让他同去,但克谐好奇,又恃父母钟爱,非要与大哥同往不可。翌日晨,父母和兄弟二人都起得很早,不料惊扰了鸡群。其中一只母鸡竟跳到门槛上打鸣三声。众人都有些扫兴,感觉不祥。冷不防母亲(王氏)朗声唱到:“鸡公不叫鸡母叫,端端中我苟德孝”!大家脸上阴云顿消,于是欢天喜地上路。
考试揭晓,主考官登台唱名,首先点到苟德孝,克谐大声回应,从容上台。主考一看,竟是一小小童子,主考惊疑,复问:“你就叫苟德孝”?回答:“对呀”。又问:“今年多少岁”?答曰:“十二岁”。“几岁读书”?“六岁”。“读了几年”?德孝回到:“十二年”。主考追问:“怎么解释”?对曰:“昼读六年,夜读六年,共十二年”。主考称奇,决定再考一考。便随手取一尺长纸条,命其在上写一万个字。这么小一张纸条要用毛笔书写一万个字都觉不可能。只见苟德孝提笔疾书:“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主考见他如此年幼却这般机敏,活学活用《三字经》解决实际问题,又爱怜又赞赏,于是,取了苟德孝县考第一名。此事在巴州府、太平县和镇龙当地轰动一时,传为美谈。
民国初年,政府任他为太平县(今万源)的国会议员,不久因急需钱用,他仅以五十两银子的“价钱”,将议员卖给一个姓解的(后人称解大老爷)。不几年,这五十两银子就花光了,这时一个姓冉的区长(草坝区)讥笑他,出了个对联要他对,上联是:苟贡爷腰无半文何必敬也;他听了随即对答下联是:冉先生头上一棒岂可再乎?
1911年起先后在万源县立高小、巴中简易初中、平昌镇龙乡高小、巴中渔溪寺乡立初中、宣汉邵家场小学、万源县中学、通江县私立小学、平昌县镇龙乡民办小学等地任教员、校长。
民国时候,某豪绅曾大肆操办自己的生日。四邻八舍知名人土纷纷登门祝贺,并送上寿匾。其中的一匾为苟贡爷题写,區上写的是“壹万肆”。豪绅及众人皆不解其意,于是,请教从石窝来的张乃千(贡爷)。张为其解说:你父母俱在,却为自己大摆生日宴会,真是混帐七千,糊涂七千,两数相加,即为壹万肆嘛。豪绅当即满面羞惭,恍若痴人,眼露凶光,深恨苟拔贡。
苟拔贡在教学之余曾写有大量诗文,纂有手抄本诗集和散文各一本。可惜,经文革动乱浩劫,今已荡然无存!《平昌县历代文人作品选》等文籍中均载有其少量诗作。
1956年至1963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平昌县人民代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