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巴山农人锄地的奢华与浪漫

大巴山里,农民在生产劳作中,薅秧唱个薅秧歌,打石头唱劳动号子歌,背东西唱背二歌,兴之所致,抒情遣怀,鼓劲助力,张口即出,动的是自己一张嘴,还好理解。但在一些地方锄地薅草时却要敲锣打鼓,由歌郎专门站在旁边弹歌舞唱,却是比较稀奇,感觉一派奢华与浪漫。

对薅草锣鼓,我闻之也晚,初晓于作家王敦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人民日报》发过的一篇文章,叫《永别了,薅草锣鼓》。近些年,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对脚下这块土地上留存的丰富文化进行梳理与探究时,薅草锣鼓的声响便一直萦绕在耳际。

对于薅草锣罗,巴中一些民俗爱好者,同样情牵于中,如南江民俗专家符道今,有心将薅草锣鼓搜集整理,重新组织人员,再现一场原味的薅草锣鼓农人耕作场境,留下影像资料,与之多次交谈,但觉难度很大,会薅草锣鼓之人变得珍稀了。

薅草锣鼓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农人耕作中,在薅草的特定时候才会有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即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黄豆草时,几户或几十户劳动力集结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开,一人敲着锣,一人击着鼓,有节奏地边敲边打边歌唱,为劳动者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消除疲劳。又俗称“打锣鼓草”、“薅锣鼓草”、“撵锣鼓草”。

薅草锣鼓这一劳作形式,主要分布在大巴山一带及期辐射区域,通过网上资料,川北薅草锣鼓首批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不仅限于川北广元、巴中南江、通江一带,其湖北神龙架、恩施土家族、重庆巫溪、达州宣汉土家族聚居区等地也有薅草锣鼓,同样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非遗。除开这片区域,而其他更更广大地方,未见有此报道。如果将这片区域连起来,就是古巴国的疆域,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也紧系于千里大巴山。

敲锣打鼓者多为地方有知识、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敲锣者称“歌郎”,打鼓者叫“联手”、“同路”。在歌唱中,常常是由有威望的中老年人掌鼓板,副手敲锣。老艺人既是生产劳动的指挥者,又在打唱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把民间比作歌的海洋,优秀“锣鼓匠”就是一座歌的宝库,往田头一站,随手就可以取出“歌本”。“一把双簧锁,两把钥匙开,开开双簧锁,取出歌本来”,这就是真实写照。

薅草锣鼓一般有固定程式,一天的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早上八点左右,锣声一响,就告知人们该出工了。锣手走在前面,其余人闻声跟在后面,在山间小道上逐渐连成一线,俗称“牵线子”。到达农活目的地,歌郎首先起歌头,在锣鼓齐鸣中高腔开场。接下来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灵,有的则直接拜天地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薅草锣鼓的唱词一头一尾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唱词中往往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锣鼓。按一定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从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歌头”通常无固定的形式,既可以循规蹈矩,也可以即时编唱。有的“引子”一开始就唱出了薅草时的热闹蓬勃景象。如:

早早起雾沉沉层层浓雾不见人

东方一朵红云起西方一朵紫云腾

红云起紫云腾满天白雾变红雾

红云映红山和水太阳照着唱歌人

锣声惊得河水响鼓声震得山谷鸣

百鸟惊得满天飞野兽惊得藏山林

唱得天地多晴朗唱得日月放光明

……

歌唱的内容在一天劳动中占去大部分时间的是说正文。唱词内容既有成书的唱本,也有民间口头流传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

说正文大多是说古唱书,多以古典小说、民间故事为蓝本。有唱秦香莲的,骂陈世美的,说岳飞的,斥秦桧的。有唱王昭君传、梁祝传说的,也有说“三国演义”、“封神榜”、“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等的。这些内容大多是师傅口口相传,也有手抄本式保留下来的。作为传统经典故事的唱词,歌者唱得有劲,叙述清楚,生动即可。这样的故事,一般的歌者能记住几百上千首呢。

真正考歌者功夫的,是即兴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对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的或调侃,或规劝,;对劳动过程松懈的,有善意提醒,或打趣、逗乐;对劳动积极,舍得攒劲用力的,或赞或夸。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听者更喜欢。

比如上工来晚了,歌者会调侃,唱(说):

你为什么今天来暗(音,意即晚了)了?我路上碰到个癞疙宝,师傅喊捉到,我就说套到,师傅说煮来喝汤好,我说炒来下酒好,几搞几不搞,就各来暗了呢

若歌者发现某人沒有把草根薅出来,立即唱道:

薅草莫薅连根草,一场雨过又活了。

薅草要薅米筛花,十人见了九人夸。

切莫薅些吊喉草,白雨一过往起爬。

如发现有人薅草时体力不佳,歌师便会跟在掉队人的后面,敲锣打鼓,唱歌鼓劲,以示尽快赶上。如:

早点来,快点来,莫在后面紧到捱。

老的捱起黄肿病,小的捱起瞌睡来。

这一唱,逗得众人哈哈笑,落在后边的人,耳热脸紅,不好意思拉下,就加劲薅草,拼力追上大伙。此时锣鼓声、锄头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情绪热烈,掉队者也很快追上,大家的劳累疲乏也随之而消,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薅完了。

于劳动中,歌者常常还要催工,如在做早活路时,歌者会唱:

各位行家把劲添,眼看太阳出山边,快快薅完这块地,好到前面吃早饭。

早饭后,歌者待人们歇息得差不多了,又将锣鼓咚咚地敲打起来,边敲边唱:

吃了饭来快上坡,莫在路上数脚窝;人挨草长节令过,荒了庄稼划不着。

歇一阵气,歌者又会提醒人們,该做活了,又唱:

吃了烟来忙起身,莫把黃土坐成坑,坐断黃土苗不长,坐断龙脉草不生。

吃了烟来把翼(头)排(即是确定何处下第一锄),要把翼口排起來,两边排起人字路,中间又排钓鱼台。

在薅草中,若见小伙、姑娘薅草在前,于是就表扬他们,唱道:

哎:做活快如风,好像猛虎出山中。逢坡开赛打头阵,赛过宋朝穆桂英……

在特殊的红色年代,毛泽东的七律、七绝,郭沫若的七言诗也成了正文的唱词内容。

大巴山是民歌的海洋,大家俗称山歌子,会唱山歌的不仅是歌者,很多人都会。特别是巴山情歌最对人们的味口,最能鼓舞人们的士气。往往人们做活路时,特别是在太阳当顶最热和薅草最累的时候,会意口同声要求歌者来个有味儿的。歌者也就顺其意,兴致提升,唱:

姐儿住在对门岩,看着看着长起来,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飞拢来。

有人觉得还不过瘾,高声叫道,来个有色的,此时歌者也就半推半就,唱道:

背时哥哥不是人,把我引到刺芭林。

走拢就是一扫腿,管它地上平不平。

田间一片哦嗬起哄的狂笑声,羞得年轻姑娘脸红心跳,只顾埋头在那儿使劲锄草。

薅草锣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程式,其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例如上午唱[四声子]:“鼓锤拿一对,打进歌场内,麻布洗脸初相会”。“早晨来得早,露水一条河,打湿丝鞋白裹脚”。下午唱[扬歌子]:“吃哒中饭下田来,锣靠鼓来鼓靠怀,拜上打鼓匠师傅把翼摆。”,二歇下田唱[四声子]:“歇了一会茶,又把歌来发,南腔北调任我拿”。收工唱[回声子]:“日头下了岩,锣鼓幺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

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

薅草锣鼓从形式上有“单锣鼓”(2至3人)和“夹锣鼓”(5至9人)。农民在薅草请歌师傅打“薅草锣鼓”,方法是歌师傅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着劳作者的进度逐渐后退。

薅草锣鼓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钹、马锣四件响器组成,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敲打三件乐器接歌。薅草锣鼓演唱形式灵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领众和,一人或两人叫,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付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时不打,只以锣鼓作间奏,谓之“住鼓听声”;若边打边唱,以锣鼓伴歌,则称之“鼓里藏声”。有的地方还配有唢喇,称为“吹锣鼓”,仅用打击乐器伴奏接腔的称作“盘锣鼓”。

薅草锣鼓什么时候在大巴山一带兴起呢,除开神话传说外,于神龙架的薅草锣鼓据说薛刚反唐屯兵神农架时,其兵士就在这里大量开荒垦地,种植粮草,为了鼓舞士气,消除疲劳而敲打锣鼓,扬歌说唱而产生。而川北的薅草锣鼓据传则是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我更相信这种说法。

其实薅草锣鼓与流传于古巴国的巴渝舞渊源很深,前戈后舞的形式,鼓舞士气的作用,何其相似。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同样流行薅草锣鼓也可证明,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民国年间《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土家族人代代传承“插秧锣鼓”、“薅草锣鼓”。一阵锣鼓,一阵歌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风俗,大巴山区能够产生薅草锣鼓这一民间音乐形式,与这里的特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群山连绵,山高坡陡,“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面能说话,相见要一天。”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难,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薅草锣鼓这一种独特歌唱形式、集劳动与音乐为一体,取乐助兴,鼓舞干劲,激发干活热情,使劳动不再枯燥,让简单的锄草活动变得奢华与浪漫,韵味绵长,也可看出大巴山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创新独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而今,生产生活环境已发生革命性改变,人们不再十数人一起劳作,大量人口外流外迁,大山变得寂静了。曾经在山野间鸣罗鼓响,歌声回旋绕林的薅草锣鼓变成了一种记忆,一些地方虽然极力以非物质遗产来保护,培训歌手,恢复和组织一些活动,大多已变成表演性场境。不过,几千来,大巴山人创造的薅草锣鼓,曾经带给一代代人的欢乐,将是永恒的,它会永远脉动在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文化血脉里。
(作者:阳云 《巴中文史》2018年第五期)

THE END
打赏
海报
薅草锣鼓——巴山农人锄地的奢华与浪漫
大巴山里,农民在生产劳作中,薅秧唱个薅秧歌,打石头唱劳动号子歌,背东西唱背二歌,兴之所致,抒情遣怀,鼓劲助力,张口即出,动的是自己一张嘴,还好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